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交易时,他使用的货币是(   )
A . 刀型币 B . 五铢钱 C . 铜钱 D . 圆形方孔钱
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 . B . C . D .
如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 . 江南开发 B . 民族交融 C . 政权并立 D . 经济重心南移
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

——李白:《哭晃卿衡》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它改变了无数底层学子的命运。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晁衡是日本留学生。他来唐朝学习时还有一个什么身份?
  2. (2) 与此同时,唐朝学者也纷纷到世界各国去交流与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两个重要事件。
  3. (3) 材料二中反映的哪一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唐太宗和武则天为这种制度分别做出什么贡献?
  4. (4) 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明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5. (5) 综合上述材料,唐朝的繁荣给我们今天国家发展有何启示?
某电视台要聘请法制栏目的节目主持人,如果时光穿梭回到战国时期,你认为下列那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最适合该栏目的主持人(     )

A . 孟子 B . 墨子 C . 韩非子 D . 孙武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
A . 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B . 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 C .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 D . 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
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 .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 当时经济困难 C . 重视“以德化民” D . 当时人心思安
下列材料摘编自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三十年以前的学生,他们有一种立志,就是在闭户自读的时候,总想入手、中举、点翰林,以后还要做大官,我今天希望诸君的,不是那种旧思想的立志,是比那入学、中举、点翰林、做大官的志还要更大,中国几千年以来,有志的人本不少,但是他们那种立志的旧思想,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和近代的思想大不相合,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

材料二     我读古今中外的历史,知道世界极有名的人,不全是从政治事业一方面做成功的;有在政权上一时极有势力的人,后来并不知名的人,完全是在政治范围之外的,简单地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的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材料三    事事都派人到外国去学,这还不是件耻辱的大事吗?中国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最先的是到美国,次是到欧洲各国,最多的是在日本.极盛的时候,人数有三万多,因为世界上无论哪一国,都没有在同时候派往到一国的学生,有这样多的人数,怎么样去图国家的富强?我们要图国家富强,必须要自己振作精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向前去奋斗,万不可自私自利,只知道要自己到什么地位,不知道国家到什么地位,这个要中国富强的事务,就是诸君的责任;要诸君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的希望.

  1. (1) 材料一中“中举、点翰林”所反映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孙中山希望学生在“立志”时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

  2. (2) 在材料二中,孙中山劝学生们应该如何立志?请从中外科技发展历史上各举出一位“名望高大”的人物.孙中山一生所做的“大事”是什么?

  3. (3) 当时中国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为什么“最多的是在日本”?结合材料三,谈谈怎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这一目的.

他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

A . 文天祥 B . 戚继光 C . 郑成功 D . 岳飞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使南北重新统一 B . 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 . 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 .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请回答:
(1)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2)当时中日友好交往的中国使者是谁?他做出了什么贡献?
(3) 日本民族是学习其他民族好的东西而强盛起来。日本第一次向谁学习进行了首次改革?请说出此次改革的名称、主要意义是什么?

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
A . “为政以德” B . “仁者爱人” C . “因材施教” D . “有教无类”
观察下图,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①秦朝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②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③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相关练习。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图一 (汉)坐而论道    图二 (宋)站议时政  图三(清) 跪受笔录

材料三:下图为明朝科举考生看榜图。

材料四: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1. (1) 结合材料一说明,明太祖认为丞相的设置存在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 (2) 自秦朝起,专制帝王不断改善地方制度,根据下面的线索填写相关内容。
  3. (3) 分析材料二,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怎样的演变趋势?
  4. (4) 根据材料三、四,总结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竞争中站得住脚的重要基石,下面措施中制约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是(   )

A . 孔子创办私学 B . 八股取士 C . 开办京师大学堂 D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
A . 《缀术》 B . 《洛神赋图》 C . 《女史箴图》 D . 《兰亭集序》
秦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各举一条。
“天气新晴,是夜必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这些谚语出自的著作可能是(    )

A . 《缀术》 B . 《水经注》 C . 《齐民要术》   D . 《九章算术》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乐器、歌舞等传到中原。”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 . 汉朝的生产技术水平要高于西域 B . 丝绸之路是在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 C . 西域已经正式归属于汉朝管理 D . 阿拉伯人起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
“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有有形的“墙”,也有无形的“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费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又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线;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与经济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清政府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

——摘编自江耀琴《中国古代》

材料三:墙文化的诞生是原始初民抵御有害自然的最初尝试。墙文化发展到长城的屡废屡兴而为地球之荣耀。现在重审传统文化,墙文化这一分支也有不足,即禁铟了墙内人的视野与思维。

——摘编自刘利生《中国居民·建筑艺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的含义,并说明清政府“建墙”的外部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墙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