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    )
A .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 . 三省长官相互牵制 C . 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D . 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 (2) 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并谈谈如何理解“它们……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修建了要塞,并扩建为圣彼得堡,后又曾改名为彼得格勒、列宁格勒。与该城市直接相关的有(   )

①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②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大火 ③纳粹德国北路军的包围 ④苏联完全解体宣言的签署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
A .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 . 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 .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 . 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

A .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 . 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 . 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 . 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缔结有效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罗马法(   )
A .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性原则 B . 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 .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 . 把诚信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公元309年,埃及商人卢克与罗马公民亚历山大发生了纠纷,两个人都决定上诉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依据(    )
A . 习惯法 B . 《十二铜表法》 C . 公民法 D . 万民法
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 . 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 . 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C . 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 . 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儒家博士批评秦始皇“事不师古”“专任狱吏”和“乐以刑杀为威”,其后遭受焚坑之祸。秦始 皇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因为(   )
A . 儒学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B . 集权体制要求思想统一 C . 儒者批驳诸子百家思想 D . 制度创新广受社会非议
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一;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

A . 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 . 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 . 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 . 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黄宗羲提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 .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代表。近百年来中国国歌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该歌由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谱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喻指恩泽),民物欣凫藻(喻指喜悦),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喻指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二  191213,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该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歌词是: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材料三  19134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国会议员汪荣宝(原大清民政部左参议)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

材料四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提议,以1935年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20043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09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扬的政治倾向的不同之处。

(2)材料三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写入国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四,分析新中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意义。

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重提民主:“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在这里,邓小平强调

A.平反冤假错案的紧迫性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世纪初,有科学家发表这样的现点:*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泉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这位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伽利略            D.普朗克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中发布的两个宣言的内容分别是(   

A.宣布独立和部分废除奴隶制         B.实行三权分立和废除奴隶制

C.确立共和政体和部分废除奴隶制     D.宣布独立和开发西部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汉朝政府的统治经过大约100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统治权从正规的政府高级机关转移到一个私人性质的尚书手中。”这说明

    A.汉朝政府走向私人化              B.汉武帝废除丞相职权

    C.尚书拥有最高决策权              D.汉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是一种的间接的民主形式        B.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C.议会与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议会拥有立法权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条款侵害了中国的:

A、司法主权     B、关税自主权        C、领土主权     D、内河航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