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用化学符号表示:
  1. (1) 银元素
  2. (2) 3个二氧化硫分子
  3. (3) 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
  4. (4) 最简单的有机物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焚烧垃圾,净化环境    B . 植树造林,防沙降尘 C . 回收金属,再生减污    D . 煤气泄漏,关阀开窗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表示正确的图象是(  )


A . 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 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m表示食盐的质量,A%表示溶质分数) D .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
N(NO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计算:
  1. (1) 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 (2) N(NO23中氮、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

A . 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 物质形成溶液的pH C . 据含碳量分为生铁和钢 D . 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通常粗盐中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

  1. (1) 粗盐提纯:同学们分别称取5.0g粗盐,按照以下操作流程进行实验:除去其中难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从而获得精盐.

    ①操作I的名称为

    ②加入NaOH溶液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③加入Na2CO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④操作II后获得的溶液还需加入的过量试剂X是

    ⑤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当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的少量水分蒸发,得到纯净的NaCl,并回收;

    ⑥某同学所得精盐比其他同学明显要少,原因可能是

    A.溶解时将5.0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

    B.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

    C.提纯后所得精盐尚未完全干燥

  2. (2) 配制溶液:利用提纯后的氯化钠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

    ①计算:需NaClg,水 mL;

    ②称量:用称量氯化钠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③溶解:NaCl溶解过程用到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3. (3)

    用已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和水的量分别为:6%的NaCl溶液 g(体积约24mL)、水约 mL;

    ②称量、量取: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混匀:将量取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用搅拌;

    ④装瓶并贴标签:请填写如图标签;

乙醇俗称酒精,可用作医用消毒,也可用作燃料,其完全反应可生产水和二氧化碳,计算23g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消耗多少克氧气?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硝酸钾的质量相关变化的是(   )
A . 电解水 B . 室温下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少量氯化钠 C . 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缓慢滴加等浓度的稀硫酸 D . 向等质量的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
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 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探究斯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  加入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1. (1)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      猜想四:NaOH、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2. (2) 【实验验证】

    实验

    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猜想三成立

  3. (3) 【反思与拓展】

    ①写出氢化钙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向 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 ,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有氢气和

    ③登山运动员携带 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携带氢气相比,其优点是 写一条即可

2013年3月,我国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将含有石墨烯(石墨烯由石墨制成)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的水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制造出的一种超轻物质,取名“碳海绵”(如图),刷新了超轻固体材料的世界纪录,也是目前吸油力最强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碳海绵”是一种化合物 B . “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C . “碳海绵”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D . “碳海绵”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归纳或类推”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 .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 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它们都具有还原性 D . 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溶液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在这一过程中,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与反应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超氧化钠(NaO2)是一种固体供氧剂,可应用于家庭急救,其供氧的原理是4NaO2+2H2O=4NaOH+3O2↑.为探究长期存放的超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I.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Ⅱ.另取少量固体,用足量水溶解后,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实验过程中只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1. (1) I中现象能否判断超氧化钠已变质?说明理由
  2. (2) Ⅱ中现象可得出固体中一定含有,一定没有。若要进一步确定其成分,可取少量固体充分溶解后继续实验,需用到的试剂有
  3. (3) 将I、Ⅱ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得到澄清溶液。写出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存在的情况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下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 . 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 . 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 . 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锂(Li)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目前锂离子电池已被广泛应用,如图是电动车使用的一款高性能锂电瓶。

  1. (1) 所标部件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填写序号)
  2. (2) 电瓶包装用铝质材料而不是铁质的原因是
  3. (3) 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 (4) 锂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强,请写出金属锂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O:;2O:

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表示的物质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 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 . 反应Ⅱ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改变 D . 该成果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将一定量的金属M(M是Mg、Al、Zn、Fe中的一种)粉末放入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产生.
  1. (1) 金属M不可能是(填名称).
  2. (2) 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无色滤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填符号)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知识,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友情提示:所选装置均填序号)

图片_x0020_841596561

  1. (1) 写出指定仪器名称:①;②
  2. (2) 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依据是;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3. (3) 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请从以上装置图中选出相关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