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生理过程 | 甲 | 乙 | 丙 | 丁 | |
细胞中染色体数 | 46→23→46→23 | 23→46 | 46→92→46 | ? | |
有关描述 | 性激素的作用 | 细胞膜功能体现 | 遗传信息不变 | … | 功能趋向专门化 |
①血球计数板上有个计数室,计数室深度为.
②下图示酵母菌培养液某时期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如果中方格内(图2)的酵母菌数刚好是五点取样平均数,则1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
注:表中的“+”表示有该项操作。
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期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带领其团队官方发布了两项重大科研突破。其一就是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并在“调整治疗手段”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A.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由其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基因突变导致
B.青蒿素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疟原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大
C.随青蒿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疟原虫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D.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是因为青蒿素的选择导致产生了新物种
如果已知一小段DNA的序列,可采用PCR的方法,简捷地分析出已知序列两侧的序列,具体流程如下图(以EcoR I酶切为例):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步骤I用的EcoR I是一种__________酶,它通过识别特定的__________切割特定位点。
(2)步骤Ⅱ用的DNA连接酶催化相邻核苷酸之间的3′-羟基与5′-磷酸间形成__________;PCR循环中,升温到95℃是为了获得__________;Taq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__________。
(3)若下表所列为已知的DNA序列和设计的一些PCR引物,步骤Ⅲ选用的PCR引物必须是__________(从引物①②③④中选择,填编号)。
DNA序列(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 | |
已知序列 | |
PCR引物 | ①5′- AACTATGCGCTCATGA-3′ ②5′- GCAATGCGTAGCCTCT-3′ ③5′- AGAGGCTACGCATTGC-3′ ④5′- TCATGAGCGCATAGTT-3′ |
(4)对PCR产物测序,经分析得到了片段F的完整序列。下列DNA单链序列中(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结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 5′- AACTATGCG-----------AGCCCTT-3′
B. 5′- AATTCCATG-----------CTGAATT-3′
C. 5′- GCAATGCGT----------TCGGGAA-3′
D. 5′- TTGATACGO----------CGAGTAC-3′
回答下列问题:
(1)饮用1000mL的清水后,尿流量增多的原因是细胞外液_______下降,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减少,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2)当膀胱中尿液充盈时,膀胱中的相应感受器就会感受到刺激,产生__________并传递到脊髓腰段的排尿中枢,且能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如果排尿条件不成熟,大脑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具有________的特点。
(3)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和 。
(4)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 和高尔基体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有一种药物能阻断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请你根据下面反射弧的结构,完成相 关探究实验并回答问题:
(1)为了探究该药物的作用部位,请完成下面实验:
①步骤1:刺激 ,观察 .
②步骤2:用该药物分别处理a(突触间隙)和b,重复步骤①.如果 ,则说明该药物作用于a?
(2)回答问题:
①步骤1的目的是 ;
②如果通过实验,证明了该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阻断的原因可能是 该药物能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阴离子进入细胞的通道蛋白 (开放/关闭).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病菌抗药性变化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B.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C.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D.变异、选择、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