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直接目的(   )
A . 打击旧贵族 B . 发展畜牧业 C . 实现移风易俗 D . 加强中央集权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 . 商代创造中国最早文字 B . 龟甲或兽骨上居然还能够刻写文字 C . 中国是字母文字的起源 D .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废除了门阀制度
“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玄奘西游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这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 (1) 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时江南经济变化的原因。
  2. (2) 举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3. (3) 综上,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④①③②
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老子 D . 墨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洒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今。

——《史记》

材料二:公元前356年,他主持的改革开始了、改革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改革户籍制度,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 (2) 材料二中的“改革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奖励军功”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 (3) 两则材料步及的改革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人影响极大。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墨子 D . 荀子
题7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约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作证他们生活在(    )

石斧

骨耜(复原图)

A . 旧石器时代 B . 新石器时代 C . 青铜时代 D . 铁器时代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 .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 .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 .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 .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 而居
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坊的定义是(  )

A . 住宅区 B . 商业区 C . 商住区 D . 表演区

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右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太尉 D . 郡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帝王世纪》

材料二:“赫赫始祖……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祭黄帝文》

材料三: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西门;抢完了西门,抢黄帝;抢完了黄帝,抢炎帝。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相传黄帝的主要发明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个可与该传说相互印证的史实。
  2. (2) 材料二中的“始祖”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作者对“始祖”怎样的情感?每年的清明时节,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会赴陕西黄陵县拜祭“始祖”,这又说明了什么?
  3. (3) 你如何看待材料三所述的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
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厉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   )

A . 汉武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忽必烈
“谏官”指劝谏天子过失之官,自古就有。宋代重视谏官,曾专门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著名谏官也很多,如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等。宋代的谏官敢谏、善谏,皇帝大多从谏如流。由此可知,宋代的谏官制度(    )
A .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C . 推动了宋朝的文化发展 D . 解决了官场上的腐败问题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是(    )
A . “高筑墙,缓称王” B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 “均田免赋 D . “有衣同穿,有饭同吃”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静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 (1) 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 (2) 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 (3) 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 (4) 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观察漫画,分析大清国不开门导致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图1至图2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

A . 造福千秋 B . 控流发电 C . 沟通水系 D . 方便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