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图片学史】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方式二:新闻学史】

新华网报道:“三月三,拜轩辕”2015年4月21日,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方式三:成语学史】

成语“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一场战役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后。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 (1) 从图一中的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图看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那么这是什么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大约是什么时候?

  2. (2) 图二我们称这是什么式样的房子?这种房子有哪些优点?它是哪一原始居民建造并居住的?

  3. (3) 图三中首先称霸的是谁?诸侯们为取得优势,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

  4. (4) 方式二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因为“轩辕”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5. (5) 材料中的方式三战役指的是哪场战役?战国时期发生这么多战争,怎样评价这些战争?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创立了(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三省六部制
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工艺精湛。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 铜冰鉴 B . 司母戊鼎 C . 青铜立人像 D . 四羊方尊
纵观中国历史,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③昭君出塞

A . ①③② B . ②③① C . ③②① D . ③①②
今天我们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 . 高祖时期 B . 文景时期 C . 汉武帝时期 D . 光武帝时期
形成科学知识的萌芽的时代是(  )
A . 文明时代 B . 旧石器时代 C . 原始史前时代 D . 新石器时代
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直接作用是(    )

A . 实现了南水北调 B . 加强了民族融合 C . 便利了南北运输 D . 促进了中外交流
《国宝档案》:这副画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人物栩栩如生,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这幅画是(    )

A . 《历代帝王像》 B . 《步辇图》 C . 《秋郊饮马图》 D . 《清明上河图》
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西周分封制 B . 春秋诸侯争霸 C . 战国诸侯争霸 D . 三国鼎立
怎样评价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及第谣》

材料四:复理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中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 (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3. (3) 材料三中的唐诗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 (4) 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范围的交融时期,政权并立战和交错形成了社会的独特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 (1) 上述二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2. (2) 简述材料二中的“西夏”的建立,并列举出西夏的汉化措施。
  3. (3) 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 .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完成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建立金政权,并仿照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的军政体制的人物是(   )
A . 元昊 B . 安禄山 C . 阿保机 D . 阿骨打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    )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置宣政院   ③清朝设置台湾府    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A . B . ①②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宋朝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 市舶司 B . 中书省 C . 转运使 D . 海关
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分别是设置了(    )

A . 西域都护和宣政院 B . 西域都护和驻藏大臣 C . 伊犁将军和宣政院 D . 宣政院和驻藏大臣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 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 . 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 . 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 . 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经常引用古人的话将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的历史人物是(   )
A . 骆宾王 B . 武则天 C . 唐太宗 D . 隋文帝
下图是大型历史剧《贞观长歌》里的主人公,看过这部电视剧的都对他的统治政策广为称赞,当时他针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   )

A . 推行专制统治 B . 平等对待各民族 C . 派兵征服各民族政权 D . 禁止同其他民族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