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雍正皇帝在位13年(1723年—1735年),推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统治时期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时代。下列史实是雍正实施的改革措施是(    )
A . 设立锦衣卫 B . 设置军机处 C . 册封“达赖” D . 派郑和下西洋
假如你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 . 统一宽窄的道路四通八达 B . 使用统一监制的铜权 C . 青壮劳力被征去修筑长城 D . 郡守把职位传给儿子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 . 唐太宗统治前期 B . 唐玄宗统治前期 C . 唐太宗统治后期 D . 唐玄宗统治后期
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下列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最恰当(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东汉 D . 唐朝
《汉书》记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不忧冻饿,亦亡(亡:无)千金之家。”而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统治者施行仁政 B . 社会比较稳定 C . 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 . 自然条件优越
“半部《论语》治天下”(下图),这表明哪家思想被我国封建统治者大力推崇(     )

A . 儒家思想 B . 墨家思想 C . 道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

A .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 .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 .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 .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韩非子 D . 庄子
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沿用了隋朝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的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余杭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

材料二:下面是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材料三: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两点即可)
  2. (2) 唐太宗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三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归纳唐朝能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减少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唐朝是诗歌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与材料三中什么措施有关?指出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
  4. (4) 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唐朝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写出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史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是(    )
A . 管仲改革 B . 商鞅变法 C . 文景之治 D . 黄巾起义
九年级(1)班小明同学所在的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采用了编制年代尺和收集史料的方法,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1. (1)

    【编制年代尺】

    请写出A,B两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统一的王朝名称。

  2. (2)

    【收集史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属于哪种史料?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更为可信的是哪种史实?

  3. (3) 【论从史出】从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出自哪部史书?并说明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4. (4) 小明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及所载的文物可以帮助他从哪些方面了解宋朝经济的发展状况?

“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
A . 纸币产生是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 . 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 C . 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 D . 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
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生动形象的历史剧。下面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 小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 . 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 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 . 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某班对远古时代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邮票上的历史)

材料一  1990年发行了编号为T149的文物邮票一套,共4枚。第一枚邮票是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质红陶,内外均磨光,宽沿、圆唇、浅腹、平底。除了在盆的沿面上饰有黑彩与纹饰外,盆内有上下、左右相对称的人面和鱼形图像。

(房屋中的历史)

材料二  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南方的建筑模式,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民主政治)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所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什么器物?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什么类型的房屋?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什么制度?到夏朝时该制度被哪一制度所替代?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成吉思汗”指的是(   )
A . 铁木真 B . 忽必烈 C . 阿保机 D . 阿骨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代“发民工百万”大修运河,历数十年,一脉相通,南北畅行,乃有了今日大运河的雏形…隋朝大运河的邗沟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邢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隋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作为连贯南北交通的动脉,它沟通了长江、黄河的水运交通,加强了南北联系。

——摘编自《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 (1) 材料一中的“江都”和“涿郡”分别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2. (2) 材料二中的三首诗都是对隋朝开通大运河作出的评价,他们的观点是否一样?
  3. (3) 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岳飞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在这里指(  )

A . 契丹的统治者 B . 辽的统治者 C . 女真的统治者 D . 党项的统治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代东京市内有120行、3000余肆、400余店。唐代长安坊市繁荣超过了隋代,长安东市、西市为工商区,区内店铺密布,临街而设,有220行之多。

——据《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夫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据张岂之《中国通史》

  1. (1) 材料一中长安城内的“坊”和“市”分别指的是什么区?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历史上称这一局面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是(    )

A . 打制石器 B . 磨制石器 C . 木质工具 D . 青铜器
《历史朝代顺序歌》中有这样一句,“东周分两段”,这里的“两段”指的是(   )
A . 春秋和战国 B . 西汉与东汉 C . 西晋与东晋 D . 北宋与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