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根据所给的信息,请将猜出人物的名字填在横线上:

  1. (1) 敢于直言,经常提醒皇帝居安思危,喻为“一面镜子”,他是

  2. (2) 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他是

  3. (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们称他“诗仙”,他是

  4. (4) 他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他是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图(部分)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1. (1) 写出图中的ABC分别是对应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朝代

    A.;B.;C.

  2. (2)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图C处对应的朝代是怎样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3. (3) 图A处对应“御史大夫”的职能是

  4. (4) 图B处对应的“门下省”的职能

  5. (5) 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中国古代一朝代的政权特点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该朝代是下面示意图中的(    )

A . A B . B C . C D . D
宋代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是(  )

A . 开封 B . 临安 C . 景德镇 D . 泉州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纸的发明  ②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张衡发明地动仪  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A . ③①②④ B . ③①④②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③④②
北宋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B .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C . 强枝弱干,虚内守外 D . 发展文教,改革科举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皇帝的辛劳 B . 仪式的完善 C . 地方的无权 D . 君权的强化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 . 《天工开物》 B . 《农政全书》 C . 《本草纲目》 D . 《齐民要术》
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和汉武帝。
王明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 . 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 . 商封王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 D .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出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片是反映历史的重要载体,隋唐至明清时期完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宏 大工程和高超的建筑。

  1. (1) 图一隋朝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修建的?以哪里为中心?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
  2. (2) 图二赵州桥的设计者是谁?它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何地位?图三故宫是哪两个朝代的皇宫?
  3. (3) 图四明长城东起哪里?西至哪里?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这里的“他”是(    )
A . 秦穆公 B . 晋文公 C . 齐桓公 D . 楚庄王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他的建议是(  )

A . 以德化民 B . 勤俭治国 C . 无为而治 D . 以农为本
下列不属于隋的贡献的是(  )

A .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B . 创立科举制 C . 开通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D . 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古代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 . 《徐霞客游记》 B . 《西游记》 C . 《大唐西域记》 D . 《史记》
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日:“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 请说出他的哪句名言反映了他的这种看法?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什么?列举两位他在位时用的贤人。
(3)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才,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人力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一说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4)评价古代帝王需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

公元前350年,一个叫张三的秦国人勤劳耕作,生产出许多粮食和布帛。按照法令,他可以(  )
A . 授予爵位 B . 免除徭役 C . 授予田宅 D . 免除赋税
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 . 各国的变革 B . 士人的四处游说 C . 阶级统治的需要 D .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学习唐朝历史后,有同学认为唐朝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下列文物能支撑这位同学观点的是(    )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