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主将)不知将校(高级军官)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 汉朝 B . 隋朝 C . 唐朝 D . 北宋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下列哪一思想家提出的主张(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韩非子 D . 庄子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阅读材料回答: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4)“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 .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 . 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C .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 .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 .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 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下面的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 . 南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熟读教材,回答问题。

  1. (1) 为什么春秋时期一些诸侯能称霸成功?如何评价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2. (2)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什么时代特征?

  3. (3) 什么叫合纵连横?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重文轻武】

材料四: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1. (1) 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 (2) 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民族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唐蕃和亲 D . 遣唐史来华
一位旅游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纪念地拍摄了一幅纪念雕像(如右图)。你认为雕像中的两位人物是(   )

A . 冒顿单于,王昭君 B . 呼韩邪单于,王昭君 C . 汉元帝,王昭君 D . 冒顿单于,吕后
学习隋唐史后,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 . 文明初露曙光 B . 分裂奔向统一 C . 繁荣与开放 D .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场景一:有一天,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 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的走了。
场景二:一次,王四(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退货,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了秦始皇那里。
场景三: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1. (1) 对于场景一中“赵二”看到的问题秦朝是如何解决的?
  2. (2) 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做法使他再也不用面对场景二中的官司了。
  3. (3) 场景三反映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中央命令的传达,为了使天下人能尽知自己的决定,秦始皇做了什么规定?
  4. (4) 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
A . 70万—20万年前 B . 30000年前 C . 6000年前 D . 5000年前
《九章算术》的特点是(    )

A . 以例题为为中心 B . 以推理为中心 C . 用图形阐释理论 D . 以计算为中心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有着一段令人振奋的历史,唐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声名远播四海。让我们阅读下列材料,共同去探究大唐的历史。

(贞观之治)

材料一: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盛世景象)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民族和睦)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唐诗盛行)

材料四: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他”当政期间出间的著名的谏臣是谁?你还能举出他任用的两位贤才。
  2. (2) 材料二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个盛世的描述?杜甫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3. (3)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唐蕃和亲有何历史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说出三位你熟悉的唐代诗人。
  5. (5) 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高祖 D . 唐太宗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国家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恢复,社会繁荣太平。都城长安以其雄伟博大的气势、海纳百川的精神,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中华文明•厚德载物》解说词

材料二

图1: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塑像 图2: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图3: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的繁荣盛世局面。
  2. (2) 依据材料二,任选三幅图片中的两幅,写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3. (3) 依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唐朝的主要特征。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 .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 . “兼爱”“非攻” C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 .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下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及所占比例变化图,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    )

朝代

南方

北方

粮食(斤)

占全国粮食产量比例

粮食(斤)

全国粮食产量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 . 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B . 北方的粮食产量要比南方高 C .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 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