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 (1) 商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2. (2) 材料一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的是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哪一条措施?
  3.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4. (4) 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5. (5) 结合材料一中及所学知识说一说商鞅变法有什么影响?
  6. (6) 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    )
A . 张良 B . 主父偃 C . 董仲舒 D . 张骞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据此治国理念,他采取的举措是(   )
A .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B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C .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D . 创立科举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歌曲出自电视剧(    )

A . 《秦始皇》 B . 《大汉天子》 C . 《贞观之治》 D . 《成吉思汗》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 .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下表为"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 .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019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葡萄牙是在哪个朝代开始占据澳门的(   )
A . 宋朝 B . 明朝 C . 清朝 D . 元朝
对于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文物的考古发现,综合起来最为适合的研究主题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 B .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 C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 D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如下图是西汉至南宋时期中国南北地区户数变化示意图,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判断(    )

图片_x0020_646370061

A . 政治中心南移 B . 城市生活繁荣 C . 中央集权加强 D . 南方经济发展
下面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的“孔庙”“太庙”“社稷坛”等建筑反映了(    )

A . 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统治 B . 元朝仍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C . 元朝统治者重视民族交融 D . 元朝统治者注重城市规划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古代各朝均以农业立国,今天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关于两宋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 . 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 . 玉米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 . 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 .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 南水北调 C . 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 . 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 . 人面鱼纹盆 B . 司母戊鼎 C . 越王勾践剑 D . 兵马俑
某校七年级同学组织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专题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材料二:秦朝灵渠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 (1)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在发展经济时已关注到什么问题?

  2. (2) 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动农业发展。灵渠的兴修对当时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找出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简要概括江南经济开发产生的影响。

  4. (4)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5. (5) 如果要了解更多的古代经济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上述措施(    )
A . 阻碍了历史发展进程 B .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C .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 .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2. (2)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3. (3) 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体是(    )

①炎帝部落      ②蚩尤部落    ③黄帝部落     ④尧部部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③④
某历史教材一课中,有“废丞相”“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

A .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B . 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 . 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 老子 B . 墨子 C . 孔子 D . 韩非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少于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