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 626 年

公元 630 年

公元 641 年

公元 649 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 . 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 . 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 . 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 . 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中国专制皇权高度加强是在(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南宋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胜辽国军队,迫使敌军后撤。

错误:改正: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    )

①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  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④设立军机处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A . “推恩” B . “无为” C . “焚书坑儒”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    )
A . 海河流域 B . 淮河流域 C . 长江流域 D . 珠江流域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因为当时出现(  )

A .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 . 诸侯争霸局面 C .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 . 商业繁荣局面
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 . 马陵之战 B . 桂陵之战 C . 涿鹿之战 D . 长平之战
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 . 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 . 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 . 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国家统一、边疆治理)

观察下面我国古代各朝代疆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的建立者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 (2)  图二这条路线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3. (3)  观察图三说说该朝中央政府对A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4. (4)  图四是清朝疆域图,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内、对外各举1例)对内从B或C地区任选一个回答。
  5. (5) 图一疆域面积只有340万平方千米,生活着汉族、匈奴等几个少数民族。到清朝时(1820年)清疆域为1316万平方千米,生活着50多个民族。这说明了什么?
契丹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灭亡了辽与北宋。
“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潮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材料中的“书面语”指的是(    )
A . 甲骨文 B . 小篆 C . 隶书 D . 楷书
根据《尼布楚条约》,下列地区属于中国的有(    )。

①黑龙江流域

②乌苏里江流域

③西伯利亚

④库页岛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2016年12月31日在陕西举行了“黄陵谒祖祈福中华——2017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系列活动。该活动旨在号召全球华人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
A . 炎黄二帝 B . C . D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以唐为界,这之前的“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名。从唐高祖颁行“开元通宝”起,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 .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 .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 .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 . 《汉书》 B . 《史记》 C . 《春秋》 D . 《诗经》
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业中心是(   )
A . 南京 B . 松江 C . 广州 D . 景德镇
儒学在汉武帝时期享有“独尊”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这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
A . 司马迁 B . 商鞅 C . 张骞 D . 董仲舒
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 四羊方尊 B . 司母戊鼎 C . 二里头出土的铜鼎 D . 西周的毛公鼎
在统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朱元璋的画像用右图替代了之前教材中的左图。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时代变化 B . 审美需求 C . 史学研究 D . 个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