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列同档期节目收视率第一,再次证明了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下列有关汉字演变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 金文、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 B .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C . 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楷书 D . 金文、甲骨文、小篆、楷书、隶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技术创新】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

【和同一家】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 (1) “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唐太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
  2. (2) 请根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3. (3)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材料反映的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除了材料中的这位公主外,唐朝还将哪位公主嫁到吐蕃?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 .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B . 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 . 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 . 武将无能
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推恩令 D . 科举制
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
A . 齐桓公 B . 秦始皇 C . 汉武帝 D . 孝文帝
如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1)左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历史事件?

答案: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1. (1) 右图的路线图叫(      ),请你把这个路线补充完整:          →今新疆地区→      →欧洲。
  2. (2) 左图和右图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一条著名的商路

材料二:今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飞抵西安开始为期3天的访华行程,世界聚焦“西安会见”,为何选择西安?有媒体分析认为,西安与印度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贞观初年一位高僧曾从这里出发,前往印度,取得佛经后又回到这里翻译佛经、弘扬佛法。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四: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1. (1) 写出材料一种这条商路的名称及其起点。

  2. (2) 材料二中的“一位高僧”是谁?

  3. (3) 根据材料三写出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明朝时期,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郡县制 B . 设司吏校尉 C . 设立行省制度 D . 设三司
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

A . 强大的军事 B . 唐朝是世界的中心 C . 唐太宗本人具有"天可汗"的素质 D . 开明的民族政策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能做到(  )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用纸币在夜市买小吃

③吃占城稻做的米饭  ④去瓦舍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    )

A . 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 B .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C .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D . 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我国出现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宋朝时期,太湖流城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居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浙的丝织品已跃居全国首位;制瓷出现许多名窑,后来居上的景德镇成为制瓷业中心;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 (1) 材料一中的表格信息反映了我国人口从西汉到北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的发展趋势?
在小刚的印象中,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京剧中的“花面奸臣”。但是,经过历史课上的学习,他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下列他对曹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洛阳 B . 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刘备,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 神话传说 B . 考古发现   C . 影视作品  D . 学者推断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生动详实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短暂却又神秘的西夏王朝。建立西夏王朝的是(    )
A . 鲜卑族 B . 契丹族 C . 藏族 D . 党项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材料三: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2. (2) 材料二反映唐太宗重视人才,为选拔官员,他是怎样完善了科举制度的?
  3. (3) 材料三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
下图是清朝时设置的一个军事机构。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该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结合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 (1) 该机构的名称是什么?是哪一皇帝设立的?
  2. (2) 依据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该机构的职责是什么?
  3. (3) 该机构设立后,清朝中央政权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频繁又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如图)。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西汉《史记》译文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四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人教版七上历史课本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什么?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政权?
  2. (2)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上述改革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但在科技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在农业科学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东西方的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串联在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在关(     )

A . 秦始皇修筑长城 B . 李冰开凿都江堰 C . 张骞通西域 D . 孙权开发江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在长安兴办太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这些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A . 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 . 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