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前期人口统计图(图11)

材料二:唐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图为小史在古诗文网收集到的两首唐诗。

材料三:唐朝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大输出文化与技术的一个时期,同时也兼容并蓄,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之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吕思勉《唐朝大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拜含元”、“拜冕旒”的国家。你认为图1,2所示的诗歌能否作为史料?请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汲取外族文明成果的事例。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代社会的特点。
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设置(  )管理西藏。

A . 西域都护 B . 三司 C . 巡检司 D . 宣政院
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相比较,共同点是(    )

A . 反侵略性质 B . 抗清性质 C . 反殖民斗争 D . 内部战争
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请说出三幅图中青铜器的名称。并说出这些青铜器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合金?

  2. (2) 请你对以上三件器物分别做一简单介绍。

  3. (3) 图三显示一青铜器正在出土,请问这是哪一文化遗址?再举出两例这里出土的青铜器。

  4. (4) 根据三幅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器物的特点。

早期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
A . 火的使用 B . 会建造房屋 C . 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 D . 自然环境的变化
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
A .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 . 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 . 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 . 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长江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

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的意思,请在题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题后涂“C”。

  1. (1)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
  2. (2) 唐朝的繁荣完全受惠于隋朝所开创的良好基础。
  3. (3)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
  4. (4)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5. (5) 唐朝文明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影响了世界,也丰富了自己。
研究下表,最符合其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

序号

历史事件

1

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2

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

3

雍正帝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A . 清朝民族关系的巩固 B . 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 . 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政权,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是(   )

A . 北魏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代诗人评价的是(   )
A . 大禹治水 B . 隋朝造船业 C . 隋朝统一 D . 隋朝大运河
民族友好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位于图中的(  )

A . B . C . D .
观察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某历史学习小组结合地图,围绕着汉代的西域问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完成探究问题。

【丝绸之路】

图一

【西域都护】

图二

  1. (1)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题。

    ①西域含义:汉代人把今天甘肃A和B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地区称作西域。

    ②丝绸之路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C出发,穿过D,经西域运往,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2. (2) 在这条商路上,中原的哪些物品和技术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哪些物品传到了中原?(各举两例即可)

  3. (3) 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4. (4) 图二是西汉疆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西汉设置这一机构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具体地点在哪里?这一机构有什么职能?这一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5. (5) 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开通还是西域都护的设置,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

元朝的首都是今天的(   )

A . 大都 B . 中都 C . 幽州 D . 北京
《周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段话可能反映了下列哪一种历史现象(    )

A .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B . 河姆渡原始居民饲养水牛 C . 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 D . 河姆渡居民使用黑陶
如图表格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的史实(    )

经济

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政治

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外交

尊王攘夷、扩充疆域

A . 晋文公 B . 周武王 C . 楚庄王 D . 齐桓公
下面是我国古代几次著名战役,根据所学知识,请按发生的先后时间排序(    )

①官渡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牧野之战     ④淝水之战

A . ③④②①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②④①
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呈现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②④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君书更法篇》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随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商君”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付诸实践的是什么事件?“商君”改革与材料二中的“秦王扫六合”有什么联系?
  2. (2) 材料二中“秦王扫六合”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中“武帝之雄才大略”,在针对地方割据问题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材料三中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把什么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对待“武帝”所推崇的思想,材料二中的“秦王”是什么态度?“武帝”和“秦王”采取不同思想统治措施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秦始皇、汉武帝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
丝绸之路是"盛世"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唐朝与西域诸国经陆上丝绸之路相互往来的记录(部分)

贞观年间

活动纪略

元年(627)

玄燹启程西行求法,从瓜州,敦煌之间愉渡出去;网年,唐使者张弼出使西域三十国,行程四万里

四年(630)

伊吾(哈密)在首领率领下归降唐朝,房在此立西伊州

五年(631)

袄教从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传入长安;同年康冈向唐朝请求内附,上不受

六年(632)

突厥于阗王“遣使入献”

九年(635)

唐朝出兵青海击败吐谷浑王国,保证了从中原到敦煌道路畅通。同年,基督教叙利亚东方教会(景社)高管从波斯来到唐蜗长安

十年(636)

十二月,“朱俱波(新疆叶城)遣使入贡”

十一年(637)

函宾(今阿富汗贝格拉姆)遣使献名马,唐朝馈以缯彩,后常有使节往来

十四年(640)

唐太宗派军灭掉高昌王国并设安西都护府,同时在天山设北庭都护府,控制西城

十五年(641)

中亚何国遣使至唐;同年,天竺国摩伽陀王遣使朝贡,太宗致书慰问,双方开始通使

十八年(644)

玄奘东归抵达于国,唐太宗“令敦煌官司于沮沫(且末)迎换”

——荣新江《贞观年间的丝路往来与敦煌翟家窟西样的来历》

材料二:哪条丝绸之路最兴盛,就说明中国哪个地区最兴盛。唐宋及其以后,国家政治中心东移、北移,首都从长安、洛阳的两京地区东移到开封,宋代以后北移到北京,经济重心移到了东部沿海,丝绸之路也就由沙漠丝绸之路为主,变成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 东海岸。

———摘自国家图书馆《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材料三: "丝绸之路"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 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1943 年2 月24日《中报》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随后其概念不断深化,出现"沙漠路""绿洲路""草原路"等支线,还有以交换物品分类的"玉石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等。虽然"丝绸"不是整个历史阶段中西贸易的大宗商品,"丝绸之路"也出现了多种称谓,但还没有哪一个称谓或名称能够替代"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一历史名称在当下的现实反映。

——摘编自网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经营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处理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的主要策略。(主要策略从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占居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公元916年建立起庞大帝国,它的建立者是(    )
A . 元昊 B . 耶律阿保机 C . 阿骨打 D . 铁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