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喜,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2013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 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单纯依靠德治的周朝,最终因礼崩乐坏而天下大乱;单纯依靠法治的秦朝,最终因暴政导致二世而亡;历史证明,只有德法并重、德法合治,国家才能治理好。而单靠德治或单靠法治,都难以把国家治理好。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法安天下德润人》(2017年8月16日)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熠熠生辉”局面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结合所学,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促使“孔子的学说”成为“帝国的官方教义”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治”和“德治”分别是哪两家学派的治国主张?根据材料三,说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治国方略应该是什么?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

A . 西汉初年 B . 西汉末年 C . 东汉初年 D . 东汉末年
《宋史·职官志》记载,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削弱知州权力 C . 削弱宰相权力 D . 提高行政效率
唐朝时候,天竺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交流。

老师经常告诫学生要“温故而知新”这一告诫最早出自(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孟子 D . 庄子
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这里的房屋构造主要是半地穴式的。(    )
周朝统治者为了维系分封制的稳定,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被起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继续其父未竞的事业。禹受命治水,他发奋治好水忠。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

请回答:

  1. (1) 禹生活在什么时期?
  2. (2) 通过材料的介绍,请你说一说他是用什么办法治水成功的。
  3. (3) 通过材料,你总结一下他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 (4) 通过他治水成功,给你哪些启示?(可从治水成功的原因,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角度去思考)
  5. (5) 直至今天,水旱灾害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李平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在洛阳八景之一龙门山色,他们看到断崖上有许多佛像。你知道他们浏览了什么名胜古迹吗(  )
A .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 云冈石窟 C . 龙门石窟 D . 花山壁
某班要出版一期介绍西藏历史知识的黑板报,其中有一个“唐与吐蕃”的小专栏,请你帮他们推荐一下可以选用的素材(  )

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②金城公主和尺带珠丹

③唐蕃会盟

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⑤在拉萨设驻藏大臣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⑤ C . ①③⑤ D . ①②④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它正式创立于(    )

A . 隋文帝时期 B . 隋炀帝时期 C . 汉武帝时期 D . 北魏孝文帝时期
在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是(    )
A . 清静自然、无为而治 B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C .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D . 仁政治国、民贵君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意思是说(   )

A . 皇帝迁都南方 B . 南方社会稳定 C .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D . 北方支援南方
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 . 部落联盟时期 B . 商朝 C . 秦朝 D . 汉朝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黄巢起义 D . 宦官专权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汉武帝喜好战争 B . 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落 C .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D . 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

A . 唐高祖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时代面貌的反映。它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蕴含的社会政治理想,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1. (1) 【唐诗】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1中两位诗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风格的原因。

  2. (2) 【宋词】

    材料二: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人们抒发思想感情。

    图2以“宋词”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根据图片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在a、b、c三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3. (3) 【元曲】

    材料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据《窦娥冤》

    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划分,材料三属(请在①口述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实物史料三种类型中,选择正确答案对应的番号并填入空格内)写出明代以后任意两位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文人的名字。

  4. (4) 【明清小说】

    材料四:

     

    图3                        图4

    图3、图4中的人物出自于明清时期的两部名著,说说你喜欢其中哪一本名著,写出其名称并说明理由。

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 . 统治者重文轻武 C . 科举制度的发展 D . 大兴文字狱
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人们发现了能够证明元谋人为古人类而非古猿的有力的证据。该证据是(    )
A . 粗糙的石器工具 B . 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C . 烧制的陶瓷碎片 D . 大量的稻谷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