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丝绸之路是"盛世"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唐朝与西域诸国经陆上丝绸之路相互往来的记录(部分) 贞观年间 活动纪略 元年(627) 玄燹启程西行求法,从瓜州,敦煌之间愉渡出去;网年,唐使者张弼出使西域三十国,行程四万里 四年(630) 伊吾(哈密)在首领率领下归降唐朝,房在此立西伊州 五年(631) 袄教从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传入长安;同年康冈向唐朝请求内附,上不受 六年(632) 突厥于阗王“遣使入献” 九年(635) 唐朝出兵青海击败吐谷浑王国,保证了从中原到敦煌道路畅通。同年,基督教叙利亚东方教会(景社)高管从波斯来到唐蜗长安 十年(636) 十二月,“朱俱波(新疆叶城)遣使入贡” 十一年(637) 函宾(今阿富汗贝格拉姆)遣使献名马,唐朝馈以缯彩,后常有使节往来 十四年(640) 唐太宗派军灭掉高昌王国并设安西都护府,同时在天山设北庭都护府,控制西城 十五年(641) 中亚何国遣使至唐;同年,天竺国摩伽陀王遣使朝贡,太宗致书慰问,双方开始通使 十八年(644) 玄奘东归抵达于国,唐太宗“令敦煌官司于沮沫(且末)迎换” ——荣新江《贞观年间的丝路往来与敦煌翟家窟西样的来历》 材料二:哪条丝绸之路最兴盛,就说明中国哪个地区最兴盛。唐宋及其以后,国家政治中心东移、北移,首都从长安、洛阳的两京地区东移到开封,宋代以后北移到北京,经济重心移到了东部沿海,丝绸之路也就由沙漠丝绸之路为主,变成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 东海岸。 ———摘自国家图书馆《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材料三: "丝绸之路"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 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1943 年2 月24日《中报》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随后其概念不断深化,出现"沙漠路""绿洲路""草原路"等支线,还有以交换物品分类的"玉石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等。虽然"丝绸"不是整个历史阶段中西贸易的大宗商品,"丝绸之路"也出现了多种称谓,但还没有哪一个称谓或名称能够替代"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一历史名称在当下的现实反映。 ——摘编自网络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经营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处理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的主要策略。(主要策略从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占居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答案: 历史背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统治者重视: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社会包容,文化兼收并蓄 主要策略: (中外关系角度)唐政府注意管控中外交往:乐于接受外来宗教文化:既有民间交往亦有官方往来:注意保持与亚洲广大国家友好往来,能以礼相待。(民族关系角度)唐政府重视与西域各国(各族)交往:主动维护丝路畅通,消除丝绸之路上的破坏势力: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域管理。 原因:宋元时代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中国完成了政治中心东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重视,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等。 认识:“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自汉代开辟就成为东西方交往大动脉:历史上它远至西亚、东非、欧洲,虽名字不一、分类不同,后来形成水陆两大路线,促进中国古代先进技术、外国特产传递,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基于海陆“丝绸之路”。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