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种。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材料二:
鲜卑姓 |
汉姓 |
鲜卑姓 |
汉姓 |
|
拓跋 |
元 |
贺兰 |
贺 |
|
丘穆陵 |
穆 |
独孤 |
刘 |
|
步六狐 |
陆 |
尉迟 |
尉 |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元朝时,回族形成示意图 材料五:
材料六:
【时代纷争乱不停】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胡曾《咏史诗·流沙》
【励精图治谋大业】
材料二: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
材料四:贵族们竭力反对商鞅变法。太子的老师公孙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商鞅表示,无论什么人犯法都必须惩办。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那么就惩办纵容、教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孙虔被处脸上刻字,公孙贾因屡教不改被割掉鼻子。从此,再也没有人与新法作对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诬陷,便起兵反抗,后失败被车裂。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
材料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
材料二: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材料三: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践狄夷,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步辇图》,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①耧车 ②水排 ③曲辕犁 ④筒车 ⑤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