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中国乐坛上活跃着一些少数比族的演唱组合。如来自新疆的“阿凡提乐队”,来自藏区的“高原红”三姐妹组合,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人制造”。这三支演唱组合所分属的少数民族的祖先分别是(  )

A . 吐蕃、回纥、六诏 B . 六诏、靺鞨、吐蕃 C . 回纥、靺鞨、六诏 D . 回纥、吐蕃、六诏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种。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狐

尉迟

  1. (1) 材料一中的“商君”是指谁?
  2. (2) 材料一反映了商君的哪些改革措施?(说出三项即可)
  3. (3) 材料二中的表格与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4. (4) 通过上述改革,谈谈你从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王位世袭制
阅读卜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元朝时,回族形成示意图                  材料五:

                     

材料六:

  1. (1) 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三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 友好关系。
  2. (2) 材料二中“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哪一少数民族政权?依据材料总结出它们制度建设的共同特点。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你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从不同角度分析)
  4. (4) 材料四图示体现了元朝在民族关系发展方面有怎样的历史趋势?
  5. (5) 材料五中印章是元朝对哪个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历史见证?元朝的统一在中 国国家发展史和民族关系史上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6. (6) 材料六中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哪三种方式?
  7. (7)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哪些认识?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北京人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 . 北京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 C . 北京人已进入了农业种植时代 D . 北京人已普遍使用青铜工具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标志着三国时期开始的历史事件对应的序号是

A . B . C . D .
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纷争乱不停】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胡曾《咏史诗·流沙》

【励精图治谋大业】

材料二: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

材料四:贵族们竭力反对商鞅变法。太子的老师公孙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商鞅表示,无论什么人犯法都必须惩办。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那么就惩办纵容、教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孙虔被处脸上刻字,公孙贾因屡教不改被割掉鼻子。从此,再也没有人与新法作对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诬陷,便起兵反抗,后失败被车裂。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

  1. (1) 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了哪个时期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当时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称赞商鞅为“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的原因。
  4. (4) 材料四中,从两位老师教唆太子犯法,到商鞅惨遭车裂,再到商鞅虽死但新法仍继续推行,你对此有何认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

材料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

材料二: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材料三: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1. (1)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以上四件事能佐证材料一中这一现象的是(多些少些写错均无分)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 (3) 1684年,清朝设置管理台湾机构是什么?有何作用?
  4.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这里的“唐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开皇之治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之治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 . 推广种植籼型杂交水稻 B .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 . 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D . 江南新辟许多茶园
唐朝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造就了融洽的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践狄夷,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步辇图》,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 (1) 材料一中的“朕”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材料中的“中华”和“狄夷”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材料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材料二、三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据材料二、三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往的事例。
  3. (3) 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现在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A . 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 B . 抗击倭寇,维护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 . 七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 . 英勇抗元,留下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由蒙古族建立的是(   )
A . B . 西夏 C . D .
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   )

A . 女娲捏出出来的 B . 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 . 猴子变化而来的 D .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你知道这一制度是(   )
A . 行省制 B . 科举制 C . 郡县制 D . 厂卫制
“草根“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基本含义是群众的、基础的、乡村地区的。这一词语适合形容下列哪一位帝(    )
A . 秦始皇 B . 明太祖 C . 唐太宗    D . 汉武帝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汉高祖 C . 汉文帝 D . 汉武帝
下列工具哪些是唐朝时创制的(    )

①耧车 ②水排 ③曲辕犁 ④筒车 ⑤翻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④⑤
制度创新是巩固统治的有效保证。下图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度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上述政策的直接结果是(  )
A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B . 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根本保障 C . 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盛世顶峰 D . 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关系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