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 . 齐国 B . 晋国 C . 宋国 D . 吴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宋史》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至少写出2点)。
  2. (2) 图一“泥活字”印刷术最初是由谁发明的?简析图二“交子”的地位。
  3. (3) 从材料三中找出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标示出的实物是通过什么之路相互交流的?为了管理西域地区,西汉设立了什么行政机构?
  2.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怎样的空前盛况?请举出两例唐朝“走出去”的具体事例。
  3. (3) 由上述材料得到什么启示?
清初,清王朝授予达赖喇嘛“五世达赖金印”,这反映了清朝(   )

A . 规范了灵童转世程序 B . 创立了驻藏大臣制度 C . 废除了西藏土司制度 D .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加强了君权,从而使相权在实际上有所分散。宋代的办法是将宰相领导的六部变成虚职,新设其他职务去掌握实权……他们的地位虽略低于宰相,但都直属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处理政务,不再是宰相的下属。宰相由“事无不统”,变成了纯粹的民政长官。

——摘编自《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材料二: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充满干劲的洪武帝(朱元璋)来说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材料三:雍正时期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为加强君权所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概括唐宋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共同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洪武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武帝这一做法的消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意义?
  4. (4) 君权与相权之争以君权的胜利宣告结束。这一结局对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1. (1) 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例相处融洽的君臣。
  2. (2) 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一个典型事例。
  3. (3) 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
  4. (4) 这段时期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是谁?
  5. (5) 结合本主题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历史学家许体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写道,“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隋唐时期,成功开放了公权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政权,这得益于(  )
A . 察举制 B . 科举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九品中正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请回答:

  1. (1) 分别写出材料一中的唐宗宋祖的姓名。“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写出此河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此河的地位和作用?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大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唐太宗发兵反击东、西突厥  ②遣唐使来华  ③鉴真东渡  ④唐蕃和亲  ⑤玄奘西游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⑤ C . ①②⑤ D . ②③⑤
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A . 戏曲艺术 B . 诗歌艺术 C . 绘画艺术 D . 书法艺术
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 . 唐朝首创这一制度 C . 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 .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 . 孔子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 B .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 . 法家思想大行其道深受推崇 D . 道家的“无为”思想深入人心
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

A . B . C . D .
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 . 圆形方孔钱 B . “交子” C . 五铢钱 D . 刀币
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 . 《三国演义》 B . 《水浒传》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360百科《宋朝经济》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1-16世纪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三项科技发明,并分别概括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夏朝 D . 商朝
《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    )

A . 黄河流域 B . 淮河流域 C . 珠江流域 D . 长江流域
“相传黄帝已经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作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宫殿和指南车。”这些远古传说(   )
A . 是由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想象虚构出来的东西 B . 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C . 经口耳相传,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D . 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完全无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