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  )

A . 禅让制 B . 郡县制 C . 分封制 D . 科举制
回望农耕文明,厚植“三农”情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①    ”。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曲辕犁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1. (1) 请将材料一中的①处补充完整。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年一公元770年)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诗人所经历的“世乱”指的是(   )
A . 黄巾起义 B . 八王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黄巢起义
“按照《周礼》《礼记》《仪礼》等礼书提供的标准,周代在宴飨(xiǎng)和祭祀活动中以鼎、簋相配,根据身份地位分别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贵族在使用鼎、簋组合礼器的时候,按照自己的身份等级享用相应的数量和规格,不可逾越。”这段材料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①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②青铜器的功能为食器和礼器

③青铜器的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  ④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 . 元谋人 B . 山顶洞人 C . 北京人 D . 半坡人
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    )
A . 赤壁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 D .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①隋炀帝的暴政    ②开通大运河    ③农民大起义    ④部将的反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唐朝对外关系的是(   )

A . 玄奘西游 B .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C . 鉴真东渡日本 D . 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说明我国的史书(    )
A . 以搜罗天下异闻为主 B . 编写体例多样 C .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D . 重在以古鉴今
“涿鹿,中华大地令人神往的地方!涿鹿,中华民族诞生的英雄山冈!涿鹿,中华民族从这里文明启航!涿鹿,中华民族灵魂的桑梓故乡!涿鹿,中华民族朝拜三祖的殿堂!”下列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三祖”的是(  )

①黄帝    ②炎帝   ③蚩尤    ④大禹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为减轻刑罚,        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

A . 秦二世 B . 汉高祖 C . 汉文帝 D . 汉景帝
在今天,许多家庭喜爱用粟(去皮后一种黄色的小米)熬粥。已知世界上最早吃到这种粟米的是(  )
A . 北京人 B . 元谋人 C .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 半坡原始居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瀛有多远?亡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列举一例鉴真对日本所作的贡献
  2. (2) 材料二中图1是唐朝时日本派遣开往中国的使船,上面的人物在当时被称作什么?图2、图3中唐朝和日本的钱币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体现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精神?
  3. (3) 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甲骨文中“人”字的写法是 ,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
A . 甲骨文是一种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 .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 . 商朝时期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D .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北宋时兴起,后来成为我国瓷都的是( )
A .   景德镇 B . 开封 C . 杭州 D . 南京
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A .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 . 废除丞相,实施专制 C . 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 . 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歌曲《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由此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 . 北京人 B . 元谋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渐趋形成。该商路的起点是(    )

A . 洛阳 B . 长安 C . 敦煌 D . 疏勒
郑和下西洋最早开始于(  )

A . 1405年 B . 1406年 C . 1430年 D . 1433年
下面是某位同学在“想象半坡原始居民的一天生活”写作中的片段。请你指出其中不符合史实之处,并加以改正。

早晨,红日东升,照耀着浙江余姚半坡聚落。一群人从他们的干栏式房子里走出来,大人们开始劳动,他们中有的在摘白菜和芥菜;有的在喂养家畜,家畜的种类有水牛等;有十几个小伙子在野外打猎,他们手持石斧,正在追赶一头鹿……

天色越来越暗,劳动的人们开始回家,留在村子里的一部分人已准备好了晚饭,他们吃着米饭,笑谈劳动中的趣事……夜深了,大家都回房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