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对《南宋社会生活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写出这一现象最终完成的时间。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图一“交子”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图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3. (3) 举两例说明材料三中“(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 (4) 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此图是西周什么制度的反映?
(2)西周实行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图中第二层人从周天子手中得到了什么东西?同时他们要向天子尽什么义务 ?
(4)西周的分封制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有学者认为“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科举制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在(    )
A . 魏晋时期 B . 南北朝时期 C . 三国时期 D . 孝文帝改革后
主张“众生平等”、“禁欲苦行”、“忍耐顺从”的宗教是(    )
A . 道教 B . 佛教 C . 基督教 D . 伊斯兰教
春秋时期的社会局面是(   )
A . 统一 B . 安定 C . 动荡 D . 繁荣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先生的这首诗称赞的是(     )

A . 戚继光 B . 林则徐 C . 郑成功 D . 郑和
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B . 图③→图②→图④→图① C . 图②→图③→图①→图④ D . 图④→图①→图③→图②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洞穴 B . 干栏式房屋 C . 搭上草棚的水井 D . 半地穴式房屋
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隋文帝末年曾颁布《搜扬贤哲诏》:“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不限多少,不得不举。”材料中隋文帝选拔人才的标准是(    )
A . 重门第、轻才能 B . 重才能、尚品德 C . 重等级、推权贵 D . 重虚名、崇孝廉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推论

A

昭君出塞

使汉匈民族矛盾得以永久缓和

B

唐朝孙思邈完成《丹经》

使中国火药武器研究领先世界

C

哥伦布船队横渡大西洋

使西班牙成功打通到印度的航路

D

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

使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水平达到顶峰

A . A    B . B    C . C    D . D
列举战国时期三次主要战役。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①听到魏征批评唐太宗的事
②读李白的诗
③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④读《资治通鉴》  

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②③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信中说到“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为此他率军(    )
A . 抗击倭寇 B . 击败沙俄 C . 收复台湾 D . 平定叛乱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我国历史上较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已出现统一趋势的是(    )
A . 赵匡胤 B . 阿骨打 C . 铁木真 D . 忽必烈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这一制度创立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汉武帝时期,在洛阳兴办太学,培养忠君守礼的人才。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