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工艺品、药材及历法、工技等各类书籍  ②令玄奘西游天竺   ③任用东突厥贵族管理旧部,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④鉴真东渡日本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③
材料一: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                                                           

——《宋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分析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

  2. (2)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对当时的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二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在宋朝时有何变化?

  4. (4) 宋朝经济繁荣,请列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5. (5) 你觉得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在(元朝)政府机构中,汉人和南人不得掌握实权。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判流放充军和赔“烧埋银”;汉人打死蒙古人则要灭族。此外还规定,汉人、南人不得习武打猎、集会,甚至夜间点灯以及养狗、养鹊都受限制。

不过事实上,早期投靠蒙古族的汉族官僚、地主,同样享有多种特权;蒙古族的下层人民也有不少破产流亡,沦为奴婢。

——选自教材

请回答:

  1. (1) 汉人和南人分别指什么人?在元朝属于第几等级?最高一级是什么人?
  2. (2) 以上材料说明元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3. (3) 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还是阶级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唐太宗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如图(大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常在此塔下题名留恋。

  1. (1)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而言的?
  2. (2) 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这一制度科被废除是在?
  3. (3) 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其中殿试开始于哪个皇帝?
  4. (4) 此外,唐代对该制度的完善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哪两位皇帝?其中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627-645午

玄奘西行

754年

A

1405-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B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1685年

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 (1) 将上表补充完整。
  2. (2)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既有和平交往,也有暴力冲突,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3. (3)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

①南北重归统一    ②设置了西域都护    ③开通了大运河    ④修筑万里长城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下图中的皇帝画像是 ( )

A . 秦始皇 B . 汉高祖 C . 汉文帝 D . 汉武帝
原始农业兴起的表现(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陶器制作    ④磨制石器    ⑤聚落

A . ①②④⑤ B . ②④⑤ C . ①②③④⑤ D . ②③④⑤
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是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相关机构加以管理,收入颇丰,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唐朝时,吐蕃赞普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于是皇帝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谊。元朝时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有效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 (1) 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其中①③分别是指哪两个国家?请你任选其中一个国家,用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相关机构”指的是什么机构?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技术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2点)

  3. (3) 材料三中的“赞普”指的是谁?当时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4. (4)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图中,方框中的两个政权分别是(   )

A . 南朝、北朝 B . 明、北魏 C . 吴、北魏 D . 吴、隋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使国家重新统一的皇帝是(    )
A . 汉武帝 B . 光武帝 C . 隋文帝 D . 隋炀帝
《旧唐书·杨绾传》中提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隋书》中提到大业元年,隋炀帝的两道诏令中分别写到:“及学业才能,一艺可取,咸宜访采,将身入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由此可见(    )
A . 隋炀帝设进士科是为了挑选全天下才子入朝为官 B . 隋炀帝设进士科只想吸纳社会最底层的文人寒士 C . 隋炀帝设进士科是对科举制选官标准的重大背叛 D . 进士科设立后,名门士族弟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作(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竹书 D . 简书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 (1) 图一是热播电影《倭寇的踪迹》,倭寇指哪些人?同一时期的明朝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你能举例说明吗?

  2. (2) 厦门鼓浪屿上有一座雕像与台湾遥遥相望(图二),望着“他”曾经为之努力而收回的宝岛。“他”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对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帮助?

  3. (3) 17世纪80年代,图三中的这位皇帝曾经派大臣索额图去和当时入侵的沙俄进行谈判。这位皇帝是谁?在谈判之前,中俄有过什么主要接触?谈判的结果怎么样?

  4. (4) 三幅图片中的事件或人物的相似之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

“走进稻田弯腰探身……深深地吮吸稻香……”请问这种场景最早会出现于什么时候(    )

A . 北京人时期 B . 山顶洞人时期 C . 河姆渡人时期 D . 半坡人时期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nìng)臣”。对联中“忠骨”指的是谁?(      )

A . 郑成功 B . 岳飞 C . 戚继光 D . 文天祥
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
A . 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 B .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C . 对内加强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D .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于        (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小篆 D . 隶书
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征调百万多人,开凿
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宋元时期都让人受用无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这是其与历代选官制的本质区别;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

——摘编自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和《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 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作出了开通南北大运河的决策。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开运河还有政治方面的动机,南方一些世家大族自恃实力强大,企图抗衡中央。隋统治者要对南方实行有效统治,开通运河势在必行。同时,驻扎北部边境的大量军队需要江淮和中原供应粮饷,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开挖大运河是隋这个短命的王朝最大的成就,后世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继承和改善了运河体系。两宋以后,北京之所以成为首都,也是这条运河延伸的结果。隋唐大运河很容易湮塞,到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改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材料一北宋实行文人统治,增加科举取士人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隋代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并概括大运河对北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