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 . 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B . 平城文化落后 C .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 .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以下是四位同学设计的春秋战国时期四个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一个是(    )
A . 《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B . 《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C . 《纸上谈兵的楚庄王》 D .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队最远到达了(    )

A . 印度洋西海岸 B .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 . 波斯湾和红海沿岸 D . 苏门答腊和爪哇
下图是一处历史古迹的标识,以下诗文与标识内容相符的是(    )

A . 五千年前天地浑,人文初祖始圣明 B . 溥天之下号寰区,大禹曾经治水馀 C . 堰遏都江浪,民怀太守恩 D .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阅读下列材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太学里把《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作为封建教育的传统课程。

请回答:

  1. (1) 这是汉武帝接受哪位思想家的建议而采取的措施?
  2. (2)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以上建议?
  3.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

  4. (4) 假设你是当时的一位宦官子弟,你可以在什么地方读书?你使用的教材会是什么内容?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

A . 《魏碑》 B . 《玄秘塔碑》 C . 《兰亭序》 D . 《出师表》
某皇帝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理念,成就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对这位皇帝的政绩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按照军功大小分封,实行土地私有 B . 建立完善监察制度,加强思想控制 C . 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直言进谏 D . 推行改革采用汉法,创立行省制度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被后人称作“轩辕”、“人文初祖”的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蚩尤 D .
东汉明帝时曾经派谁出使西域(   ) 
A . 张骞 B . 班超 C . 甘英 D . 班固
明清时期君权得到空前加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明太祖为监视官吏、镇压人民,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成祖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是什么机构的设置?
  2. (2) 明朝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写出两点。

下面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是(    )


A . 郡县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禅让制
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许多努力,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不属于其“十全武功”的是(    )

①收复台湾

②开始设立军机处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赐予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

A . ①②⑧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戚继光和郑成功共同的功绩是()
A . 参加抗清斗争 B . 开发建设台湾 C . 巩固东部沿海 D . 保卫民族主权
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社会意义?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处理某一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 . 国家统一 B . 外族入侵 C . 儒家思想 D . 中央集权
某学者指出:“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之主,很想内兴文治,外耀武功。于是立五经博士,表彰六艺,________。又北伐________,西通________。一时文治武功,赫然可观。”横线应为(    )
A . 罢黜百家;匈奴;西域 B . 盐铁官营;匈奴;西域 C . 罢黜百家;西域;匈奴 D . 盐铁官营;西域;匈奴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 . 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 . 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 .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 . 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唐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类雪类银,这一时期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 . 光武中兴 B . 文景之治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某同学选用如下材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 . 宋代商业繁荣 B . 民族政权并立 C . 元朝国家统一 D . 大都闻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