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   )

A . 日本、天竺 B . 新罗、东罗马 C . 天竺、大食 D . 新罗、日本
某同学在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时,看到《沁园春•雪》的下半阙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词句,有些疑问,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1. (1) 唐宗宋祖分别指历史上哪两位人物(写人名)?

  2. (2) 词中的“宋祖”是南宋还是北宋的?

  3. (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 (    )
A . 木器和石器 B . 铜器 C . 青铜器 D . 铁器
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641年,文成公主人藏 B .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C .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D . 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处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 南宋定都临安 B . 宋军收复建康 C . 宋金达成和议 D .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下列中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B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 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禁绝了中外通商贸易
A . A B . B C . C D . D
请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现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材料二:“卡尔•马克思在英国报纸上发表的时评中说:……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后来的事态发展,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第六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材料三: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二零一四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十万亿美元,在世界已居第二。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正在告别贫困落后、创造繁荣富强的生活。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 (1) 列举二项明朝以前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2. (2) 马克思认为实施了什么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腐烂”?

  3. (3) 根据材料,你认为这一政策对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4. (4) 对比材料一,三不同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公元6世纪80年代,伴随着()朝的建立,中国200多年分裂局面结束了(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隋朝 D . 唐朝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时候开始(    )
A . 黄帝时期 B . 夏朝 C . 商朝 D . 西周
有这么一本书,他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经历如下:公元628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发,开始茫茫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本书是  (    )
A . 《史记》 B . 《水经注》 C . 《徐霞客游记》 D . 《大唐西域记》
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很多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问鼎中原”这个成语来自于(    )
A . 晋楚交战时晋军后退九十 B . 楚庄王向周王室询问鼎的大小轻重 C . 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九只仿制的鼎 D . 战国时期各国争夺九鼎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及汉景帝施行这些措施出现的统治局面称作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促使隋唐时期南方复种制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图片是唐朝哪一生产工具?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称作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强化的过程,明清专制强化时期西方开始了近代化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总之,所以稳定。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四:“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的行政管理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其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图二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明朝朱元璋为求“稳定”所推行的措施是什么?指出其实质。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清朝相关史实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简要概述该政治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及措施。

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 . 建立元朝 B . 统一蒙古 C . 修筑长城 D . 开发江南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

A . 黄帝时期 B . 尧时期 C . 舜时期 D . 禹时期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 . 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 .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 .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材料二:东晋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史书记录当时的南方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请回答:

  1. (1) 分析材料一中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汉化”?结合所学,列举他推行的一项“汉化”措施。
  2. (2) 材料二中东晋“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取得了哪一场重大战役的胜利?根据材料,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3.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中总结出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
下列成语与各自的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B . 卧薪尝胆-吴越争霸 C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   D . 破釜沉舟-靖康之乱
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 .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 .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 .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 .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