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某同学利用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 . 西周分封 B . 春秋争霸 C . 战国七雄 D . 秦灭六国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 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 . 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 . 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 . 南朝统治者施仁政
城市是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的,它将西方的物产、经济、文化带入了长安城。唐长安城成为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城的人口中,除普通百姓、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等总数不下3万人。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材料二:自宣德(北宋开封皇宫正门宣德门)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开封城内的上清宝箓宫,为道教宫观),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店铺闹市要道)……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毎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长安城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北宋都城商业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3. (3) 依据材料三“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概述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4. (4)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发动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 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
A . 鼓励农业生产 B . 承认土地私有 C . 改革户籍制度 D . 奖励军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大门前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 (1) 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
  2. (2)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在哪个朝代得以完善?
  3. (3) 科举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
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的首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 (1) 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代表了哪个朝代的文明?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2. (2) 材料二与古代的哪项工程有关?它称赞的“李太守”是谁?
  3. (3) 从上述材料的成就谈谈你的认识?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 . 为扩大明朝的海外影响  B . 为促进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C . 为购买国内没有的珠宝、香料  D . 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推动道教在民间传播的主要人物是(  )
A . 老子 B . 庄子 C . 张陵 D . 汉明帝
刘晦在《旧唐书》写道:“贞观十五年……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松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材料反映了唐朝( )
A .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 汉藏关系和睦、融洽 C . 社会风气开放自由 D .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包括(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填空题:
(1)唐太宗时期的治世局面为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置的     。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     为汽车和飞机提供了动力装置;二战中的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

A . 齐 楚 韩 B . 赵 燕 韩 C . 韩 赵 魏 D . 楚 魏 秦
唐诗里有许多来自中下层文人的生活体验、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这最主要是因为(   )
A . 经济繁荣给了他们创作灵感 B . 科举取士给了他们施展机会 C . 社会安定给了他们创作空间 D . 自信乐观给了他们创作支撑
夏、商、西周的人们使用的器具包括 (  )

①青铜器      ②玉器     ③陶瓷器      ④铁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 (1)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  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 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2. (2) 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的?

  3. (3) 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导致盛世局面的出现?

晚清至民国初年,湖南传统学术领先全国。下列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先谦──《汉书补注》 B . 王闿运──《五经通论》 C . 皮锡瑞──《书林清话》 D . 叶德辉──《湘绮楼全集》
任用管仲改革,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秦穆公 D . 楚庄
关于下图文物(猪纹陶钵)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B . 体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绘画技能 C . 反映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D . 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
苏州的穹窿山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素有“吴中之巅”之称。此山气势雄伟,山色秀美,历史悠长,人文景观丰富。经考证,穹窿山正是当年孙武的隐居地,并在此完成了一部被誉为“天下第一兵书”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就是(    )

A . 《孙武传》 B . 《孙子兵法》 C . 《论语》 D . 《孙膑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