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在位时期的功绩的是(    )

A .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B . 开通隋朝大运河 C . 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 D . 重新统一全国
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根本因素是(    )
A . 饮食习惯 B . 劳动工具 C . 自然条件 D . 劳动技术
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 . 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 B . 宋代文化比较发达   C . 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D . 选拔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下列哪种宗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

A . 佛教 B . 基督教 C . 伊斯兰教 D . 道教
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 干栏式房屋 B . 出土的稻谷 C . 司母戊鼎 D . 半地穴式房屋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的景象是 (      )
A .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B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 .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D . “王与马,共天下”
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 . 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 . 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 . 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 . 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不下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 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 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明朝那些事儿》


材料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 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材料四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 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 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 (1) 材料中的“臣”是谁?这是他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

  2. (2) 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一个什么机构?

  3. (3) 用准确的词句概括这个建议,并简述其实施产生的影响。

  4. (4) 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5. (5) 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6. (6) 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点燃报警的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当时诸侯们之所以能如约前往是(    )

A . 想借机见见周王 B . 诸侯想去都城求助封赐 C . 诸侯为了讨好周王 D . 分封制中规定了诸侯有服从周王调遣的义务
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B . 强调以家世背景作为选官的标准 C .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D . 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

A . 舜→尧→禹 B . 尧→舜→禹 C . 禹→舜→尧 D . 舜→禹→尧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 . B . “兼爱”“非攻” C . 有教无类 D . “无为而治”
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西汉
下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历史史实,发生在康熙帝时的是(   )

A . 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B . 设伊犁将军 C .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D . 雅克萨之战
下列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央行政系统的简表中,属于秦朝的是(     )

           

A . B . C . D .
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1 B . 图片_x0020_100002 C . 图片_x0020_100003 D . 图片_x0020_100004
简要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在科技上的成就。

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介绍古代科技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
A . 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技术 B . 全国的江河水道系统 C . 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D . 全国优秀的雕刻艺术文化
下图是某一时期中外交流的线路图,该图反映的史实应是(  )

A . 鉴真东渡 B . 玄奘西游 C . 马可•波罗东游 D . 新航路开辟
假如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    )
A . 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 B . 妇女们忙着收割粟 C . 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 D . 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