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加强了君权,从而使相权在实际上有所分散。宋代的办法是将宰相领导的六部变成虚职,新设其他职务去掌握实权……他们的地位虽略低于宰相,但都直属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处理政务,不再是宰相的下属。宰相由“事无不统”,变成了纯粹的民政长官。
——摘编自《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材料二: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充满干劲的洪武帝(朱元璋)来说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材料三:雍正时期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为加强君权所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概括唐宋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共同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洪武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武帝这一做法的消极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意义?
(4)
君权与相权之争以君权的胜利宣告结束。这一结局对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三省六部制。分化相权、削弱相权。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自己指挥。皇帝权力过于集中,会造成暴政以及决策失误;为明朝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传旨办事。使国家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