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代“发民工百万”大修运河,历数十年,一脉相通,南北畅行,乃有了今日大运河的雏形…隋朝大运河的邗沟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邢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隋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作为连贯南北交通的动脉,它沟通了长江、黄河的水运交通,加强了南北联系。
——摘编自《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千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
材料一中的“江都”和“涿郡”分别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2)
材料二中的三首诗都是对隋朝开通大运河作出的评价,他们的观点是否一样?
(3)
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答案: “江都”指今天的扬州,“涿郡”指今天的北京。
不一样。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李敬方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害各半,东南地区受害最大;皮日休肯定了大运河开通带来的深远的社会效益。
积极方面:隋朝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消极方面:为开凿大运河,隋炀帝过度役使民力,还利用大运河到江南巡游,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