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劳动群众的苦难,知识界一些先进人物,对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性社会’的憧憬破灭了,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理想社会’”。这里的“他们”对新“理想社会”的探索(    )
A . 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B .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C . 满足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D . 成为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理论来源
英国的发展方式以温和与渐进为特色。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使议会权力逐渐下移,下院权力日益扩大;但是直到今天贵族为主的上院仍有对下院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还拥有最高司法权。据此可知英国民主(   )
A . 严格限制世袭贵族政治特权 B . 不断提高议会决策效率 C . 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求平衡 D . 和现代民主精神相违背
下面是根据《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内容所绘制的。这主要反映了(   )

A . 纣的生母刚开始地位低 B . 纣的父亲没有遵守禅让古训 C . 宗法制在古代有所松动 D .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管仲在①处推行了“相地而衰征” B . 北魏孝文帝从③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均田制” C . 明朝前期首都设在④处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D . 宋朝在②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

材料一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 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 (1) 据材料一,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而指出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表1是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

表1

影片名称

地点

时间

内容

《雅马哈鱼档》

广州

1984年

讲述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待业青年阿龙、阿珠、葵妹等经营个体鱼档的故事

《街市流行曲》

广州

1986年

讲述1980年代中期广州街市年轻人追求事业发展,收获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故事

《给咖啡加点糖》

广州

1987年

讲述广州从事广告绘制的个体青年刚仔与逃婚到广州修鞋为生的农村姑娘林霞的爱情故事

《太阳雨》

深圳

1987年

讲述深圳图书馆管理员刘亚曦与主持美术广告设计室的刘亦东的感情故事

这些影片(   )

A . 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B . 折射出当时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 C . 表明特区年轻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D . 意在向世界展现改革开放的成就
1912年,袁世凯力邀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于“辛亥革命纪念日”聚首北京,共商国是。几番讨论后,四巨头联合发表施政大纲八条,包括“统一制度”“收束武备”“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等。此举(   )
A . 推动了和平统一局面的实现 B . 强化了袁世凯“天下共主”的形象 C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 化解了革命派与北洋集团的矛盾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在讨论对欧陆诸国的战和问题上,郭嵩焘认为:“窃见办理洋务三十年,中外诸臣一袭南宋以后之议论,以和为辱,以战为高,积成数百年气习。……洋人情势,尤所茫然,无能推测其底蕴而窥知其究竟。”据此判断,郭嵩焘 (    )
A . 用开放的视野分析战前形势 B . 反对求和力主出战 C . 认识到中体西用观念的不足 D . 对战争结果较乐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武德七年(624年),(政府)所授田十分之二为世业(永业)田,(十分之)八为口分田。世业田身死得转授承户人,口分田由官收回,转给别人。同时,定租庸调法。租是每丁岁纳租粟二石或稻三斛。调是每户纳绢二匹,绫绝绸各二丈,绵三两。如纳布加五分之一,并输麻三斤。庸是每丁岁役二十日有闰加二日,不能应役,纳绫绢绝每日三尺。······虽说法律上规定买地人占地不得超越定制,但这显然只是一种虚文,开元时期(713~741年)朝官们广占良田。杜佑在《通典》中称,天宝(742~756年)以来,法令废坏,土地兼并,比汉朝更剧烈。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的严重局面。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

——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庸调制实行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简析其实行的原因。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 . 南方耕作方式比较先进 C . 北方农耕经济发展缓慢 D . 游牧民族占据北方地区
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大多建于(    )时期

A . 拉美西斯一世 B . 拉美西斯二世 C . 拉美西斯三世 D . 拉美西斯四世

读“1955—1983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两次低谷的出现都与“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关 C . 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D . 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其中,1937年国民党将士阵亡125130人、1938年国民党将士阵亡249213人、1941年国民党将士阵亡144951人、1942年国民党将士阵亡87719人。”从这些数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正面战场始终为抗战的主战场 B .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 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 D . 国民党军队对抗战胜利有重大贡献
《哈佛极简中国史》写道:“(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呈现出中北部平原上众多小诸侯国和沿着平原边缘围绕着这些小国的、完全自治的诸侯大国共存的局面。”“这一时期”可能为(   )
A . 公元前11世纪 B . 公元前6世纪 C . 公元前3世纪末 D . 公元3世纪初

8.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A.欧盟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             B.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缺陷显现             D.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

29.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专门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总统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核心主张是

A.维护各州的权利  B.争取民族独立   C.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