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据文献记载,元朝某地“(人口)不到一个行省,由于是上师的住地和佛教教法兴盛之地,所以也算作一个行省。”当时对该地管理的中央机构是(    )
A . 四川行省 B . 中书省 C . 宣政院 D . 理藩院
西方列强曾经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权益,其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是(     )

A . 开埠通商 B . 协定关税 C . 割占土地 D . 赔偿银两
邓小平在中美建交谈判时说:“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们的观点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这表明(    )

A .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B . 美国愿意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C . 中美双方迫切希望建立外交关系 D .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采取了灵活的方式
日本在明治政府时期对待世界文明的态度表现为(    )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   ②翻译西方著作  ③许多政府官员提出“脱亚入欧” ④生活习俗的西化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①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积极宣传十月革命。他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是不可阻掉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阶段

时间

著作

形成

井冈山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成熟

延安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

发展

建国前后时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材料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 (1) 材料一中李大钊所说的“潮流”是指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井冈山时期,针对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什么重要的思想理论?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哪些著作中?
  3. (3) 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主张,并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    )
A .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 . 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 C . 掌握了同家最高决策权力 D . 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发行了股票,井对公司内部机制进行配套改革;实村全员劳动合同制,采取择优汰劣的用工制度,在分配上效益与奖金(工资)挂钩,这反映出当时(   )
A . 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扩大 B . 城市经济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C .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D . 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
A . 德意志人勤奋好学 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 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 . 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辛亥革命30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 .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 . 推动国民大革命 C .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 .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 汉代内外朝 B . 唐代三省制 C . 明代内阁制 D . 清代设军机处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

A .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C . 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 .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   )的要求
A . 道家思想 B . 墨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儒家思想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李鸿章的这段话(  )

①否定了种族歧视论

②肯定了这场战争起到了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的作用

③实际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④掩盖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非正义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不能说明( )

A . 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 B . 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 . 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导失误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千五百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大同”“小康”思想。儒家将“大同”作为最高纲领,但是行事却把“小康”作为实践目标。儒家典籍描述的小康社会,也不过是人类社会刚刚迈入私有制时代的一个靠礼义等国家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秩序的社会。这些思想集中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乌东峰《论中国小康社会》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江浙地区时,用“小康社会”来描述我国所追求的社会状况,并提出人民的吃穿用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等6项标准。此后,他在内政外交中,多次使用“小康社会”一词。他的认识,已经从经济指标这个量的方面,发展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申文明《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提出“小康社会”思想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倡导建立“小康社会”的特点,并说明其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 .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 . 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 .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

 “与西方国家相比,俄国是最后一个踏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大陆国家,与其他东方国家相比,它又是最先走向资本主义的一个国家,而且……是自发地、主动地挤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列。此结论所依据的史实是(     )

A.克里米亚战争     B.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8)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针对地圆学说,康熙时钦天监丞杨光先说:若然则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总是一大圆球矣。……所以球上国土之人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
.相对论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理论   D.生物进化论

6.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

   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