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
材料一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 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
据材料一,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而指出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答案: 原则:因地制宜。积极作用: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长城经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修长城会增加百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