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士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但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
——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材料三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中国古代宋、明两朝若干历史事件对照简表
朝代 |
经济 |
政治 |
文化 |
宋 |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 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 |
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 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法”; 出现谏院。 |
理学兴起; 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 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 “三大发明”完成。 |
明 |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冶铁业兴盛; 出现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 |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八股取士; 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 |
心学成熟; 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贽; 世情小说盛行; 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 西方传教士来华。 |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概括由宋到明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下表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
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 |
观点二 |
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辄辍学 |
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授,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月18日到校复职。同年9月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材料一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上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
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变革过程(部分)
开始时间 |
主要课程 |
1637年 |
主要借鉴英国大学传统课程框架,基本上是必修课程和古典课程,强调七艺(文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音乐),注重阅读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品,教育渗透宗教改革思想。 |
1727年 |
设立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授职位,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教授们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设立了测量术和航海术等技术学科。后来陆续开设医科,成立神学院、法学院。 |
1839年 |
创办了理学院,学校课程内容范围扩大,自然科学受到了极大重视。 |
1869年 |
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位。为方便毕业生找到工作,学校注重实用性学科的建设,新课程大幅度增加。 |
1909年 |
本科生取得学士学位,必须选修16门全年课程,其中6门必须集中在自己的主修,至少6门必须分配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力求学校内部管理在自由和秩序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
1945年 |
要求学生必须修习"文学名篇""西方思想与组织机构"以及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学生还必须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各选一门广博的概述性课程。扭转了过分注重实用课程的方向,强化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普通教育课程,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得更为紧密。 |
1976年 |
申请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32门学期课程,其中16门专业课、8门核心课程、8门自由选修课。核心课程涵盖7个领域,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社会分析与定量推理,使学生对道德与伦理问题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对其它文化与时代不能愚昧无知。 |
(摘编自王静、宋彩萍《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变迁的经验启示》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梁启超称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
①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②确立了邦联制
③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关系 ④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 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项目 | 数量 | 备注 |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 |
支出 | 赋 | 田租(上缴实物) | 283 | 同上 |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 406 |
| ||
役 | 兵役和徭役 | 2300 |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 |
日常 | 食 | 4918 | 据战国比例推算 | |
开支 | 衣 | 2732 | 同上 | |
祭祀等仪式 | 300 |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
A.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