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 . 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 . 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C . 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 .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
A .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 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 .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在上海设立铁路公司,兼任铁路协会名誉会长,中华银行总董事长、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 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殷切愿望 B . 放弃了对民主事业的追求 C . 由工业资本家演变成金融资本家 D . 实现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甲午中日战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突出表明甲午战败(  )
A .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 .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 .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

A . 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 . 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C . 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 D . 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或改革完成后,英、法、美、德各国先后建立了形式各异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
A . 立法权 B . 行政权 C . 司法权 D . 外交权
有人说:“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A .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 . 过份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 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据此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是

A . 西方文明的冲击 B .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 .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为成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 (1) 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 (3) 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A . 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 .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 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 . 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从中可以看出(   )

A . 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B . 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C . 后者是对前者的批判继承 D . 两者意思完全一样

右图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下列对此校徽理解正确的有

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④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C.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22、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曾这样描述一场战争:“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1933年初,《申报》刊登“永安堂”的广告词:“国难紧急中,我们需要的是民族英雄;天气严寒日,我们需要的是虎标良药。”并附上蔡廷锴将军的题词:“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于是“永安堂”的产品卖得火热极了。这则广告作为史料不能用于研究(   )

A.近代民族企业         

B.实业救国思想

C.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D.八年抗战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等事项。这种制度叫作(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阅读《齐民要术》一书,可以了解(

      A5—6世纪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B5—6世纪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6—8世纪北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D6—8世纪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賀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到18世纪,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以粮食为主,棉布次之。应当指出的是,16世纪以前,粮食的长途贩运虽然也有相当的数量,但是,粮食流向一是流向歉收区,这种流向是不固定的;二是流向人多地少的缺粮区。而在16世纪以后粮食长途贩运的流向,虽然也存在从地多人少的余粮区,流向人多地少的缺粮区,但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从四川、湖广、广西等以农耕为主地区流向江苏、广东等以种植经济作物、水果种植业以及手工业发达地区。……除粮食外,棉布成为流通量最大的手工业产品。
——《16至18世圮中国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根据材料归纳16到18世纪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