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表现为:( )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伴随着建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 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④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著作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以一位法国人的眼光去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加以评判。他考察美国民主制度所采用的是比较和借鉴的方法。虽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最好的民主国家,但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国的民主制度来发展法国的民主制度。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依照托克维尔的观点,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法律和民主是美国人民的两大主心骨。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就如同爱他们的父母一般。

——摘自向文翰《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钱穆和托克维尔对政治文明特点的共同认识并予以说明。

  2. (2)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效果的差异,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

A . 官营手工业 B . 家庭手工业 C . 民营手工业 D . 工场手工业
184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却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性 B . 民主制度的普遍确立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 .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 .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 . “乃令贾人不碍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 “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1993年上映的德版《决战斯大林格勒》,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剪辑。影片是一部从德国士兵视角出发,站在当时的侵略者位置进行拍摄的影片,真实地展现那个战争时期普通士兵所经历的生存与死亡的斗争、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徘徊、信仰与背叛的人性挣扎。影片意在(   )
A . 助力德俄关系的改善 B . 推动欧盟一体化发展 C . 传递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D . 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 . 李煜 B . 李清照 C . 陆游 D . 辛弃疾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一些阶层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统计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辛亥革命成功的有力推动 B .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 C . 中国国民党的全面改组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的线建立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二面排列

32人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 贵族生活腐化 B . 社会等级森严 C . 血缘色彩浓厚 D . 音乐发展迅速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    )
A .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 .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瓦窑堡会议
普罗塔戈拉指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旨在(    )
A . 阐释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B . 肯定法律和道德对城邦的作用 C . 强调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 D . 说明城邦是人与法律的结合体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

B拯救人类心灵

C追求生命价值

D认识你自己

1693年成立的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是美国第二所高等学府,建立时间晚于哈佛,早于耶鲁。这所学院也是美国国父杰斐逊的母校,因此被称为“美国的母校”。这所学院的得名由来是纪念(   

A.都铎王朝的血腥玛丽          B.光荣革命后的双王时代

C.诺曼王朝的征服者威廉        D.民族英雄威廉退尔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 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有西方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恩格斯说,侵略战争给了中国以致命的打击,“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恩格斯这段论述主要是

A.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

B.认为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强调侵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

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18世纪末的英国                      B.19世纪末的美国

C.1920年代的苏联                      D.1930年代的德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4年英国颁布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80—1689年,登记5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1759年,登记379项发明专利。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富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例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获得专利,得到了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促进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
——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以下为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有代表性的专利案例:

——摘编自刘秀平;《迟滞与成长——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若无英国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来必有可能”。李约瑟之谜全新解释:专利制度导致近代中国与欧洲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模式上产生巨大分野,进而导致产业革命在欧洲而非中国发生。
——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历史背景,比较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与晚清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