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
——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一 宋朝至迟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善讼之风即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讼学”与“讼师”。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于是,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他们游离于官方的体制之外,同时也不见容于士大夫阶层。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也许给当时的讼师提供了一个转变为受官府和民间都认可的“身份转型”即由讼师变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律师的机会。但是,这一转型终究未能完成。
材料二 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正是这种“中间路线”的选择,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下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义贵《讼师与律师——基于12至13世纪的中英两国之间的一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讼师未能完成向律师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至13世纪英国律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激进派的主张不包括
A.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 B.推翻殖民统治
C.实现民族自治 D.实现民族独立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
下列关于这一条约的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B.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C.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共管 D.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图中的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B.南北差距日益拉大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文艺复兴”一词源自意大利语Rinascimento,原意为“再生”。对“文艺复兴”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全方位复兴 ②人文主义就是否定宗教信仰 ③创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④继承发展了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
A.③④ B.①② C.1④ D.②③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其中明显错误的一处是(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③~④段 D.④~⑤段
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略地。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A.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 B.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 D.利用政府支持,生产民生产品
2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这表明孟德斯鸠对自由的看法是
A.自由是人的一种心境体验 B.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
C.自由的条件是安全有保障 D.自由是法律许可范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