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   )
A . 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 . 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 . 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 . 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是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向往的美好生活。它反映出了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A . 男耕女织 B . 脆弱性 C . 刀耕火种 D . 铁犁牛耕
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

A . 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 . 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C . 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D . 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  )

A . 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 . 海峡两岸居民已经实现了自由来往 C . 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D . “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
屠格涅夫在评论法国文学时指出:“没有一个作家像俄国的果戈理和英国的萨克雷那样,敢于公开地向他们坦率地说出全部真实情况……只有少数作品的作者试图在其中向自己的同胞指 出他们的劣根性。”材料中“少数作品”包括(   )
A . 《西风颂》 B . 《人间喜剧》 C . 《战争与和平》 D . 《毕加索自画像》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实质上反映出(    )
A . 农业发展迅猛 B . 分封制度崩溃 C . 贵族政治衰落 D . 官吏待遇下降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    )
A . 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 . 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 . 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西域西方

“西域”“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

《史记·大宛列传》

“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

“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

《后汉书·西域传》

“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罗马、印度、波斯等国。

《大唐西域记》玄奘

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

《西洋番国志》(1434年)

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

《泰西水法》徐光启(1612年)

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

《西方要纪》南怀仁,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

“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

《海国图志》魏源、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

“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

“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

——据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整理

解读汉唐、明清时期中国人关于“西域”“西方”观念的变迁。

史学界对“张献忠屠川”一直争论不休,以下是不同史籍和专家关于“张献忠屠川”的历史叙述和认识。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记述

出处

“献忠黄面长身虎颔……坑成都民于中园……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明史》

“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客滇述》

“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史稿·王骘传》

全国著名张献忠研究专家王纲认为“大西政权定都成都后,一开始并没有滥杀无辜……但如果把明末四川人口减少都归于张献忠的责任,就不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届张献忠全国学术会综述》

A .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张献忠屠川” B .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清军屠川” C .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与“张献忠屠川”无关 D .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较多
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 . 禹建都阳城 B . 盘庚迁都安阳 C . 发生“国人暴动” D . 平王迁都洛邑
“伟大属于罗马”。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开端《十二铜表法》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 维护帝国皇帝根本利益 D .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图二是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它是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的,为古代建筑的精品。它是(   

A.仁寿殿     B.智慧海   C.佛香阁    D.玉澜堂

近代史上南京既被称作“悲伤之城”也被称作“胜利之城”,使南京由“悲伤之城”最终成为“胜利之城”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B.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C.抗战胜利日本受降    D.渡江战役

材料一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

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问题的决议》(19588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

 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初提出成立联合国构想的是《联合国家宣言》

B.是世界上最早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C.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派出第一支维和部队

D.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要责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1956年中共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双百”方针是指

A.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B.科技问题上“百花齐放”,文艺问题上“百家争鸣”

C.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

D.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2011·潍坊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中国诗人写道:彩霞里伊水似飞舞,白云中洛河似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筒森林。这反映了(  )

A.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追求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D. 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1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恩格斯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其中“这些机构”是(  

A.内阁                                B.联邦议会         

C.帝国议会                            D.巴黎公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