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摘自(《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1. (1) 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

对1982年-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

A . 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 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 . 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 . 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 .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

A . 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 . 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 . 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 . 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内阁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互不统属。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摘自《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故宫故事:指点江山(2)》

材料二  (英国)责任内阁制行使国家行政大权,以议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对议会负责,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责任内阁制的完善使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效仿。

——摘自百度百科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差异。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               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中国首次出现的近代化方案中就主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一、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二、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这一方案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B.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武器

C.曾一度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D.宣扬个性,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法治社会

从洋务派的出发点、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看,洋务派办教育、办海防、办工业,洋务运动的本质是      

A.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B.在上层建筑领域学习西方

C.洋务派要实施新政         D.学习西方的科技

4.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 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B. 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C. 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D. 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巩固的。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联系源远流长。

材料一:唐蕃会盟碑及碑文

 … …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此后神圣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姻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治,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材料二:。《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院使由朝廷命官任领。吐蕃有事,另设分院往治。宣政院的官员,僧俗并用,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是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材料三:中国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雍正五年(1727)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历一百八十四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帮办大臣共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由帮办大臣升任办事大臣者九人。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会同达赖监理西藏地方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的任免,财政收支的稽核,地方军队的指挥,涉外事务的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项政务的督察等。此外,并专司监督有关达赖喇嘛、班禅及其他大呼图克图(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拈定灵童、主持坐床典礼等事宜。

材料四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总投资88.9亿元的铁路已于2006719:00全线通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8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西藏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从材料二三四来看,中央政府对西藏履行了那些职能,起到了哪些作用?(12分)

4)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来谈谈你的感想?(8分)

29.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一一郡守一一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

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8分)“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元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国进人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2分)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8分)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4分)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                    D.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封闭生产方式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亚当•斯密说:“没有广阔的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他论证的是(     )

A.市场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B.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

C.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的关系              D.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

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2)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导致上述不同影响的原因。

3)据此你认为一种进步思想能够导致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恩格斯曾指出:“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的保留下来这方面。”这最适合于评价(       )

 A、法国《人权宣言》     B、美国1787年宪法

C、英国《权利法案》     D、中国《临时约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