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 . 中体西用思潮 B . 维新思潮 C . 马克思主义 D . 新文化运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对历史人物的探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时代的英国非科学因素的束缚和阻碍大为减少,人的创造潜力激活为现实能力。17世纪上半叶的30年战争,英国不仅没有沦为战场,还因为社会稳定吸引了大量躲避战祸的专业技术的移民。英国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初,通过成立皇家学会、特许公司,制定航海条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等一系列事件,终于使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商业革命或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

——据赵河清《牛顿与工业革命》等整理

  1. (1) 指出英国“商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并根据材料一分析18世纪英国“商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2. (2) 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以牛顿在力学和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予以说明。侧重分析②,请以牛顿的相关史实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年,根据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特别宣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成立。原告一方为美、中、英、苏等11个国家的代表,被告一方为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基于正义和平的原则,参照国际公法、条约和惯例一系列条文,审判战犯。美国掌握着东京审判的大权,始终想利用他们对日本单独占领个的特殊位置,贯彻自己的政治意图。随着形势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由最初的扼制变成了后来的扶植,居然没有追究天皇和为日本侵略提供经济支持的日本垄断财阀的责任。1948年12月24日,在处死了东条英机等战犯之后,美国便宣布释放其他19名甲级战犯,且不再进行审判。1950年3月7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又释放了所有日本国内在押战犯。

——摘编自余先予、何勤华、蔡东丽《东京审判:正义与邪恶之法律较量》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运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没有达到应有效果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后人作诗云:“不修长城修行宫,避署山庄庙多重,蒙藏贵族齐来会,胜过百万虎狼兵。”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宗教政策

A . 利用宗教笼络少数民族 B . 为修寺庙,动用军队 C . 强迫少数民族宗教首领移居避暑山庄 D . 发展宗教,裁减军队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屡见不鲜。这(   )
A . 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经济 B .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 .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 .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则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进行严格保障。这说明(   )
A . 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 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 . 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 .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书省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 . 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B .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C . 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 . 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 .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神宗实录》中“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而梁启超则认为“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由此可见(    )
A . 神宗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B .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现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C .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 D .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判断
如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系的大事年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1955年4月7日

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解除两国间战争状态

1956年1月30日

周恩来总理申明,中国“欢迎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

1972年10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A . 1940年9月28日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结成军事同盟,中国当即向其宣战 B . 联邦德国对周恩来1956年讲话不予响应表明其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 C . 1972年两国建立表明其违背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准则 D . 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表明其违背了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 . 汉长安 B . 唐长安 C . 宋汴梁 D . 元大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在外交上仍是一个弱国,却能在《联合国家宣言》及一些会议公告上签字,这主要因为                                                 

       A.中国国民党政府是英美的追随者        B.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美英想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D.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

作为20世纪初物理学界的年纪最大明星,它的悄然诞生说明世界不再是“连续的”。玻尔研究者戈革做了有趣的解释:“原子‘吃’辐射,它不是像吃牛奶那样地吃,而是像吃米粒那样地吃,每个饭粒就是食物的最小单位……”这个“年纪最大明星”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量子论          D.相对论

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 赋予各州主权                                                       B. 恢复邦联制度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在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的特点和优点是

①爱国精神突出表现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

③开始同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

④充当了反帝反封建的先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通不断扩大与增强,徽州典当业因时而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将珠宝、毡緘、宇画、书籍、布匹、皮货、不动产土地等进行典当。随着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徽典不仅分布全国,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徽商,常常利用徽商的宗族、乡谊观念建立商业垄断。徽州典当业的发展为当时部分落后地区的资金融通、商品货币流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徽商经营致富后,会把手中的资金投入到不同的领域,如放贷、存银业务、置田地等。

——摘编自齐洋锟《明清时期特殊的金融机构--徽典》

材料二  19世纪, 英国的土地贵族衰落,为了维持体面和生计,他们出售大量珍贵艺术品尤其是意大利的绘画作品,英国的拍卖行快速发展,以佳士得为首的英国拍卖行还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扩张国际业务。英国政府对拍卖业给予税收优惠,艺术品拍卖均不收增值税。在进出口管制上,英国政府的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相当宽松,既没有文化遗产禁运出国的规定,也没有禁止出口的物品清单。在1845年英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拍卖法律《拍卖者法》对拍卖行进行监管。——捕编自李字龙《英国拍卖市场特征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微州典当业和英国近代拍卖业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徽州典当业和英国近代拍卖业产生不同的原因。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C.作者态度相对保守               D.当时女性盲目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