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爱因斯坦的“两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这“两大发现”一则修正了牛顿运动定律,为质能互变及高能粒子的运动和反应之研究敞开大门,另一则修正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黑洞、引力波、宇宙学的研究奠定基础。爱因斯坦的“两大发现”(    )

①全盘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②指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运动有关;③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④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600人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 . 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 . 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 . 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    )
A . 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 B . 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 C . 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 D . 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

A . 新三民主义 B . 思想 C . 理论 D . “三个代表”思想
在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上,中国参展品依然存在仿古较多、更新较少、样式较为贫乏、规格尺寸不统一等不足。这表明(    )
A . 社会各界对世博会反应冷淡 B .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 C . 政府对该届世博会未予以重视 D . 中国经济近代化比较缓慢
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
A .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 . 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C . 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D . 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19世纪末,全国新型设备的面粉厂达到15家,榨油厂有18家,造纸厂有14家,棉纺厂有19家,卷烟厂已有20家,火柴厂有26家,水电厂有46家,大型化工业经过技术改造也发展起来。这表明,当时(    )
A . 轻工业生产已领先世界 B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快 C .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变动 D . 西方资本输出程度减弱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其形象也被人们多维解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不尚武功,亦迥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徐继畬《瀛寰志略》

材料二: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在华盛顿解甲归田后评论说,人们与其崇拜华盛顿的性格,更应赞美教养他的国家。《真实的乔治·华盛顿》的作者保罗·福特努力恢复华盛顿作为普通人的形象。他笔下的华盛顿,如常人一样,是一个受人类弱点制约的人,一个受人类情欲支配的人。

——摘编自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三:彼其真以……美之独立乃华盛顿一人之功乎? 彼国民自为其身家,其始也,不知几千百华盛顿……忘生死、掷头颅,以争一日之命,……无十三州之自治,则华盛顿又何如矣!

——《国民报》1901年第4期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及的华盛顿的事迹。材料一中徐继畬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 (2) 材料一,二对华盛顿形象的解读取向有何明显差异?材料三反映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有哪些?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华盛顿的形象被多维解读的客观因素。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 . 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 .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在议会的相继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在英国真正确立。这是因为英国(   )
A .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 议会成为高于王权的最高立法机关 C .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度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 . 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 . 台独势力 C .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 . 冷战格局
公元630年,唐太宗忧虑“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和《左传》”,在考订中,政府十分注重文字的正确性和阐释的一致性。然而,唐朝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做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这一政策(    )
A . 确保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B . 导致官方解释备受质疑 C . 促使三教合流最终形成 D . 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环境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
A . 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 B . 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 . 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D . 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分别有什么影响?

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影响?

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A.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

B.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D.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12.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商业战争”的失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

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

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下列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富尔敦发明汽船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它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法国大革命     C.工业革命      D1929年经济危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