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
A . 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 .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 . 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 . 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材料旨在说明(   )
A . 权力世袭制度在周朝日趋消亡 B . 周朝开始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 分封制使周天子的权位削弱 D .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系科学文化扩张的结果,正是科学文化的积淀孕育出了像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连接科学兴趣和工业导向的地方性的社团或者是研发组织,从而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根据这一观点,工业革命的产生是(    )
A . 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有用知识的驱动 C . 对外扩张的结果 D . 研发组织的主导
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是

A . 《非战公约》 B . 《凡尔赛和约》    C . 《联合国家宣言》 D . 《波茨坦公告》
下列四幅示意图代表着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是(    )

A . B . C . D .
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

A . 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B . 着重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C . 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D . 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董必武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宪法和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和其它法规……(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这表明()
A . 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 B .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C . 新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D . 新中国急需建立司法监督体系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材料中“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对于中国今天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 . 中国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 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   D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如图为唐代和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与唐代相比,元代采取了新的划界原则。这一原则客观上(    )

A . 强化了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 . 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C .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 D . 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A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B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C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17 世纪,有“海上马车夫”称号的贸易强国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英国       D. 荷兰             

41(12)“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3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三  1897924,贵州省学政严修上奏说:词科之目,稽古(考究古籍)为荣(荣耀),而目前所须,则尤以通今(通晓现代)为切要。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名,以别旧时之科举。

1,3,5

 
——《光绪朝续东华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唐朝与汉朝选官制度的区别,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顾炎武为什么提出了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观点?

   3)材料三对选官制度提出了什么改革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以上沈既济、顾炎武和严修对科举制度的不同看法,你得出什么认识?

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问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

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

C.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D.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蠢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
A.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 经世致用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唯物主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