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 . 楚辞、汉赋、唐诗 B . 楚辞、唐诗、宋词 C . 宋词、唐诗、楚辞 D . 唐诗、宋词、元曲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 .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D . 对传统儒学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
A . 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 .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 . 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 .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维新变法运动 D . 辛亥革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 (1) 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 (2) 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四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 (4) 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说明材料六中“天翻地覆”的含义。
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陆续向东,向南进入伊朗高原及南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而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善于哲学思绪,难以抵抗外敌入侵。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 古代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B . 波斯帝国统治方式的残酷性 C . 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 D .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商代历法己开始设置闰月,最初没有定制,有时甚至出现再闰或三闰的现象。大约公元前6世纪后,中国已有十九年七闰的“章”法。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 . 观测技术出现重大进步 B . 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C . 阴阳合历促进历法发展 D . 小农经济日益发展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
A . 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 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 . 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 . 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 . 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 . 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 . 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是14 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精神内核是(   )
A . 人文主义 B . 自由平等 C . 科学民主 D . "理性主义"

(2019·江苏联考)抵制洋货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清末民初抵制洋货运动的开展(  )

A.阻止了列强商品货物的倾销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健康成长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主席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3.阅读下列材料(15分)

  以下是战后美国政府首脑的一些言论: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总统1953年在其就职演说中讲到:“为了团结一致和应付时代的挑战,命运已把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赋予了我国。”

材料二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他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三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每段材料的内容。(8分)

2)这些言论体现出美国政策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第十三章……

第一节经济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二、三中全会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经济调整

一、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三、调整中的争论和阻力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五、调整的特点和成就

A 开始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B 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新思维

C 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朝廷固守重农抑商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限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保证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儒家‘民重君轻“思想的影响      B、抗清斗争的高涨 

C、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为宋景公所灭  D.郡县制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据统计,1895年以前,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毫无例外地用“格致”指涉西方science,1905年后,“科学”成为science的唯一译名,“格致”一词迅速消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地位的动摇
B. 近代科技的发展
C. 教育改革的推动
D. 清朝政府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