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为此,美国(    )
A . 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 B . 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C .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以下内容节选自《德意志帝国宪法》。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六条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联邦成员代表由各邦自主任命获推选。

......

A . 该宪法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 容克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主导地位 C . 该宪法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道路 D . 该宪法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 .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 . 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 . 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 . 商夏周 B . 商周夏 C . 夏商周 D . 夏周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知道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用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大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
A . 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B . 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 C . 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 D . 士人热衷于竞技活动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 .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
A .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B .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
A .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 B . 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 C . 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 .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

——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 (1) 依据材料概括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的三个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 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 . 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 . 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D . 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   )
A . 孙中山 B . 谭嗣同 C . 鲁迅 D . 毛泽东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    )

①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扩大了元朝的行政区域,发展了版图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④带有民族压迫的色彩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
A .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 .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 .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 .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战国以前,卿大夫的封土是世袭的,而且在其封土内几乎与国君有一样的权力。战国时期,秦国的商侯等人因功封土,但其死后,即失去封土,复为县。这一变化反映了秦国(    )
A . 政治形态的不断变化 B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 . 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D . 分封制开始受到冲击

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的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近代西方列强东慢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在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事近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優略,保障国家安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为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园甲午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甲午战争的失败,使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安且条的》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
每年,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三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非但未能有效增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及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
一一钟少异高炜 《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
(1)根相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两次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
(2)根树村科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两次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