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六条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联邦成员代表由各邦自主任命获推选。 ...... |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知道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用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大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
——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①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扩大了元朝的行政区域,发展了版图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④带有民族压迫的色彩
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的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