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 .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 中国综合国力的壮大 C .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 . “九二共识”的确定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 . 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 .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 . 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鲁迅论及新文化运动时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据此判断,下列属于“拆掉屋顶”式的言论有(    )

①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

②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③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④孔孟言论,如民贵君轻之说,值得探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  )
A .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 . 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 C .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 . 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
根据下列表格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

年份

世界贸易总值

美国(含殖民地)

德国

英国

法国

374

140

45

42

34

A . 1765年 B . 1870年 C . 1915年 D . 1970
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席勒曾这样评论:“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作品属于他们共同评价的 流派的是(   )
A . 《人间喜剧》 B . 《复活》 C . 《红与黑》 D . 《唐磺》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 .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 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 . 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D .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得到了改变。这反映了(   )
A .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 . 美国外交政策彻底改变 C . 中美关系受国际形势影响 D .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17世纪,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A . 葡萄牙 B . 西班牙 C . 荷兰 D . 英国
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
A . 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 . 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 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 .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南京静海寺        图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图三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t).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a民主化,b法制化,c工业化,d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 (1) 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 (2) 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 (4) 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并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为此,中国所推行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C.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D.推行不结盟政策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                 

A.改变了当地的生活习俗              B.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

C.密切了两地的友好交流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①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关贸总协定     ④联合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A.儒学独尊

B.国家财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清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在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3分)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A.海外贸易           B.民主制度          C.地理位置          D.和平环境

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

A相对而言稳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