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 |
所著史籍的原文或主要内容 |
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一前425年) |
“其所以要发表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荣光,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 ——引自《历史》第一卷克丽奥 |
奥托(德意志,1114—1158年) |
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主张“发现神圣的计划和其中的信息”。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 |
伏尔泰(法国,1694一1778年) |
“世界上最古老的编年史是中国的编年史” “我们的一切——天文学、化学、医学、特别是比从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得知的更为温和、更为有益身体的药物,几乎都是来自阿拉伯人。代数是阿拉伯人的发明,甚至我们的算术,也是由他们传来的”。 “有人说整个地球都曾经燃烧着大火,说地球变成了一个玻璃球。这种凭空想象玷辱了物理学,这样的江湖骗术式的妄谈,根本不配称为历史。我们不能把穿凿附会跟确凿之事搅在一起,把想入非非与真实可靠混为一谈。”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
依据材料,选取一部史籍或多部史籍,提取单个史籍或史籍流变中的核心概念,结合史实阐释上述概念。
有人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是: ( )
A.纺织业 B.造船业 C.机器制造业 D.采煤业
28、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之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轨迹的;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用于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A.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B.军事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第一动力
C.科技的进步加剧了战争的破坏性 D.战争促进了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发明
4.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
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D.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中国同盟会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8.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有学者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一个“发表独白”的“没有政府的议会”。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德国议会被宰相完全控制 B 德国议会不享有任何权力
C德国代议制不彻底不完善 D 德国皇帝行使立法权和行政大权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B.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C.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D.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