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公元前五世纪末的雅典出现这样的情况,论及美德会招致这样的回答,“一切都基于你对美德的定义”——没有人知道美德的真正含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误用和滥用
B.智者学派对个体价值的过分追求
C.雅典经济繁荣导致道德水准下降
D.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
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观察下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
①是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 ②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 ③激发了清政府英勇抗敌的斗志 ④永远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分)“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地图能一定程度反映人类历史的演进。认真阅读下列地图:
图一 公元1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图二 16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图三 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
注:以上图片均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图一和二中白色部分表示当时西方人所了解的世界范围。
与图一相比,图二、三反映出17、18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材料主张
A.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 B.政府应实行分权制衡
C.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D.建立代议制民主制度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特点是(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
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D.在两级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
A、《诗经》 B、《韩非子》 C、《春秋》 D、《礼》
17.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列对京张铁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时间短,质量优,造价低廉 B.借用西方的技术和力量
C.由中国人自筹款项 D.中国人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昔时的《东北日报》有一篇报道:“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严重。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仅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就是蒋匪粮食部长余鹏飞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去年总计购入外粮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下列关于这篇报道理解正确的是( )
A.该报道应发表于建国初期 B.所述情形与日本全面侵华有直接关系
C.该报可能是解放区出版物 D.反映了美国工业制成品大量涌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