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西塞罗说:“官吏的职能是治理,并发布正义、有益且符合法律的指令……官吏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沉默的官吏。”这一说法旨在强调(   )
A . 治理国家必须依照法律进行 B . 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 . 解释法律是官员的职责所在 D . 罗马法律得到发展与完善
1941年8月14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主要由八个原则构成,包括民族自治、领土完整、经济国际主义、社会保障、缩减军备以及国际合作等。由此可知,《大西洋宪章》的签署(    )
A .   维护了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B . 为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 旨在退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 D . 体现了英美两国对战后和平建设的构想
1897~1912年期间,莫理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A .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B .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 .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D .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 (2) 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个“幽灵”诞生的标志是

A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 第一国际的成立 D . 巴黎公社的成立
《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

A . 太学制度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A . 社会基础薄弱 B . 违背社会潮流 C . 导致军阀割据 D . 缺乏理论依据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即“宗”本义是指宗庙,由此可见宗法制的纽带是(    )
A . 财产 B . 血缘 C . 信仰 D . 地域

公元前五世纪末的雅典出现这样的情况,论及美德会招致这样的回答,一切都基于你对美德的定义”——没有人知道美德的真正含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误用和滥用

B智者学派对个体价值的过分追求

C雅典经济繁荣导致道德水准下降

D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

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观察下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

是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 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 激发了清政府英勇抗敌的斗志 永远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分)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地图能一定程度反映人类历史的演进。认真阅读下列地图:

  

图一  公元1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图二  16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图三  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

注:以上图片均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图一和二中白色部分表示当时西方人所了解的世界范围。

与图一相比,图二、三反映出1718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材料主张

A.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                   B.政府应实行分权制衡

C.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D.建立代议制民主制度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特点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D.在两级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诗经》      B、《韩非子》     C、《春秋》   D、《礼》

17.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列对京张铁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时间短,质量优,造价低廉    B.借用西方的技术和力量

C.由中国人自筹款项    D.中国人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昔时的《东北日报》有一篇报道: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严重。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仅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就是蒋匪粮食部长余鹏飞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去年总计购入外粮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下列关于这篇报道理解正确的是(   

     A.该报道应发表于建国初期          B.所述情形与日本全面侵华有直接关系

     C.该报可能是解放区出版物          D.反映了美国工业制成品大量涌入中国

“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B.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C. 美国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
D.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