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康熙帝用武力消灭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对此最确切的评价是(  )。

A . 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 . 进一步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 . 扑灭反清武装 D . 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 . 妇女 B . 外邦人 C . 奴隶 D . 全体公民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

A . 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 . 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 . 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 . 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土地可以买卖 B . 土地禁止买卖 C . 土地私有出现 D . 农业水平提高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从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 . 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 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这些主张(   )
A . 反映了信仰自由的愿望 B . 体现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 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势力 D . 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
观察下图,这幅漫画(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灭下。)的寓意是(   )

A . 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人民反对 B . 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C . 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统治 D . 南京临时政府维护民主的斗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拯救,从而使单纯的经济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两者所确立的新的经济模式分别是(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 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段歌词所描绘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情形 (    )
A . 国民革命 B . 土地革命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虽然达尔文强调种群内部的竞争,但十九世纪末,严复却鼓吹“(种)群与群争”,而不是个体竞争,结果进化论在中国变成了“群学”。革命党人认为进化包括革命,是宣传“排满”革命的良药。梁启超则强调应该谨慎对待,只有“斟酌通变”才能“日趋于善”。进入民国,学者批评中国社会滥用竞争、无序竞争:“政治界也,不竞于营私,即竞于揽权;工商界也,不竞于垄断,即竞于倾轧”。西方文明是自私自利的竞争,“徒为罪恶之渊薮”,以致演变成悲剧。蔡元培认为,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本兼有竞存与互助两条公例”,后人误解了他的学说,遂多倡竞争而忘了互助。杜亚泉提出,人类进化的目的是实现幸福与自由,以往的进化论“专重进化之形式,而蔑视进化之目的……致使人类堕落于禽兽之域”。他提出社会协力主义:一方面不废弃自己的国家,同时也不排斥他人的国家。

──根据洪九来《宽容与理性》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在宣传进化论方面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学者在宣传进化论方面呈现新特征的原因。

19世纪晚期,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工人政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席位)快速增加。据统计,在1877年帝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得选票(席位)总数较上次大选增加了40%。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 . 帝国议会权力扩大 B . 普选权得以实现 C . 民众向往社会主义 D . 代议制有所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后,常常“彻夜难眠”,其“难民”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二:一是如何重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经过彻夜难眠的思考,引发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喜剧,引发了一整套强干弱枝、加强中央、削弱地方计划的出台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一中人物在“黄袍加身”后“彻夜难眠”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在中枢机构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二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是哪一朝代的创新?它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矛盾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      

A.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指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系统阐明了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D.认为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

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         B.确立皇帝制度    C.置“三公”“九卿”  D.全国郡县化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

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788710,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分权制衡原则        B.联邦体制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思想理论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主要是指(    

    A.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大会指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大会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1979年,在四川省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些县委书记认为,农村经济工作还可以搞得更灵活一些,给劳动群众的“小自由”可以放得更宽一些。许多经营项目可以包产到组,也可以包产到户、包产到人。只要思想解放了,认识端正了,办法会越来越多,路子会越走越宽。这表明
①四川已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②农村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有所松动
③改革开放步入一个发展新阶段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