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
材料 虽然达尔文强调种群内部的竞争,但十九世纪末,严复却鼓吹“(种)群与群争”,而不是个体竞争,结果进化论在中国变成了“群学”。革命党人认为进化包括革命,是宣传“排满”革命的良药。梁启超则强调应该谨慎对待,只有“斟酌通变”才能“日趋于善”。进入民国,学者批评中国社会滥用竞争、无序竞争:“政治界也,不竞于营私,即竞于揽权;工商界也,不竞于垄断,即竞于倾轧”。西方文明是自私自利的竞争,“徒为罪恶之渊薮”,以致演变成悲剧。蔡元培认为,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本兼有竞存与互助两条公例”,后人误解了他的学说,遂多倡竞争而忘了互助。杜亚泉提出,人类进化的目的是实现幸福与自由,以往的进化论“专重进化之形式,而蔑视进化之目的……致使人类堕落于禽兽之域”。他提出社会协力主义:一方面不废弃自己的国家,同时也不排斥他人的国家。
──根据洪九来《宽容与理性》整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后,常常“彻夜难眠”,其“难民”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二:一是如何重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经过彻夜难眠的思考,引发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喜剧,引发了一整套强干弱枝、加强中央、削弱地方计划的出台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一中人物在“黄袍加身”后“彻夜难眠”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在中枢机构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二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是哪一朝代的创新?它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矛盾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 ( )
A.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指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系统阐明了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D.认为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 )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
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 B.确立皇帝制度 C.置“三公”“九卿” D.全国郡县化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
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分权制衡原则 B.联邦体制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思想理论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主要是指( )
A.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大会指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大会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