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B . 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 .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启蒙运动时期,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甚至于那被耶稣会士称之为“理性”的“天”。这反映出当时(  )
A . 启蒙思想家们发扬了中国文化 B . 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 C . 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向加强 D . 中华文明有助于推动法国新思想的形成
下图中为近代某时期的著作,曾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该著作(    )

A . 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 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C . 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D . 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
“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A . 设立及推广县制 B . 废除世卿世禄制 C . 实行军功爵制度 D .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2017年2月,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3月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
A .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 B .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 C . 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 .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依据表格中儒、道、佛文化要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所得出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人生观 

 
 

 世界观 

 
 

 儒家文化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 

 
 

 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佛家文化 

 
 

 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是地狱、极乐。 

 
A . 儒家文化引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 B . 三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相上下 C . 道家文化主要强调人定胜天理念 D . 佛家文化的主张不利于社会和谐 
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0—1920年中国茶叶出口美国情况(单位:千磅)

年度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数量

30558

35202

36187

42586

42283

28043

8055

占美国进口比例

96.41

74.25

50.25

50.77

49.84

32.75

11.35

A . 茶叶的商品化程度降低 B . 贸易主权逐渐得到恢复 C . 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受阻 D . 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减弱
下图中①处应填(   )

A . 唐朝 B . 北宋 C . 南宋 D . 明朝
伏尔泰说:“中国的皇帝、蒙古的大汗、土耳其的苏丹都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伏尔泰意在强调(   )
A . 君主专制导致等级森严 B . 法律面前人人都应平等 C . 君主专制破坏平等关系 D . 平等是天赋的自然权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鼓励企业自由竞争。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同原因与共同影响。
1970年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给美苏等国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这项“重大成就”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 “银河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 .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反映出(   )
A . 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B . 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 . 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D . 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A . 朱熹 B . 王阳明 C . 李贽 D . 黄宗羲
下图是一幅1916年名为“水中捞月”的政治漫画,水中月亮上有“帝制”字。通过分析该画能够获得的认识是(    )

A . 民国初期社会重建效果甚微 B . 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苏联国民经济》:“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成为军事强国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人民抵制享乐                                        D.实现了工业化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回答:⑴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⑵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20分)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
钱满素《美国文明》
1)材料一中,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4分)

2)材料一中,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的?(8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8分)

下图为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蒸汽机车,它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A.淞沪铁路        

B.宝成铁路        

C.京九铁路        

D.青藏铁路

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的时候,他的老师焦里告诉他,物理学家今后的工作只不过是提高测定的精度而已。当时,这种说法很流行。后来普朗克取得的科学成就证明了这种说法的

A局限性          B.欺骗性        C.前瞻性         D.准确性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多年。有人把武昌起义的发生说成是张之洞“种豆得瓜。”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A张之洞思想守旧顽固,使革命在沉默中爆发

       B张之洞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引发了人民更强的反清情绪

       C张之洞在鄂开展洋务,客观上为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D张之洞横征暴敛,埋下了人民仇清的种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