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隋书▪高祖纪下》有云:开皇十年五月己未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窵之人,竞无乡里之号。’‛按《隋书▪食货志》云隋文帝代周,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前篇语及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定令‚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其制已开兵民或兵,合一之端。唐代府兵的基本条件,即兵民合一,实已完成于隋文帝之世。

隋文帝对府兵的另一个改变是:当他尚未代周但已掌握政权的时候,下令恢复府兵的汉姓。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复姓,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摘编自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积极意义。
武王克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此举(    )

①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传播了周的文化形式

③大大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④构成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语言如:“都行、可以、没关系、别慌、稳住、问题不大、三生有幸、大彻大悟、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生老病死、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这些表明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主要是吸收借鉴了(   )
A . 伊斯兰教文化 B . 道教思想 C . 佛教文化 D . 基督教教义
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在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
A . 庄子;普罗塔格拉 B . 孔子;苏格拉底 C . 孟子;柏拉图 D . 庄子;亚里士多德
明朝时期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农政全书》就是代表,该书记载:“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北。”《天工开物·布衣》也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反映出明朝

A .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B .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C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 纺织业呈现区域化趋势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哪个事件与此记载有关(    )
A . 打击匈奴 B . 征服越族 C . 平西南夷 D . 修建长城
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以史学为中心,在历史编撰、史论和史料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具有不尚空言、注重实践、治学严谨、考证精详等特点。下列选项属于浙东学派学者代表作的是(    )
A . 《日知录》 B . 《明夷待访录》 C . 《船山遗书》 D . 《王文成公全书》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

——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法律体系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法律体系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不包括

A . 处理战败国 B . 成立联合国 C . 确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 . 规定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1918年生活费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分别为1914年的174.3%和92.3%。农村分化十分严重,特大地主增加42%。1917年的大米产量比1916年下降6.6%,但城市人口比战前增加了20%。奸商进一步囤积居奇,哄抬米价。群众无法压抑的愤懑终被政府出兵西伯利亚的告示所触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米骚动事件。1918年7月23日,富山县妇女自发发动了阻止将大米运往外地的斗争,揭开了米骚动事件的序幕。整个骚动历时2个多月,波及全国2/3地区。斗争矛头不仅对准奸商豪富,而且指向天皇和统治阶级,提出了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米骚动事件被镇压后,工农革命斗争继续高涨。1921年各种马克思主义小组在全国陆续成立。1922年4月还建立了日本第一个全国性农会一一“日本农民组合”。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米骚动事件发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米骚动事件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 (3) 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史料,《尚书》《竹书纪年》和金文中有所记载。春秋战国之世,各国相继变法改制。秦汉以降,法典篇目和内容既沿袭前代,又结合当时需要有所创断。到唐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后人称中华法系。内容上,既有关于官员职责、私有财产保护、赋役征收、商业管理、民刑诉讼等综合性法典,还有多种形式的单行法规。除成文法外,我国古代在基层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通行习惯法,法律形式多样。

我国古代法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受宗法制度影响形成的等级特权制度,适应古代社会的发展;它将人们在生产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加以条理化;它贯穿人本精神和伦理道德,维护家庭关系;它寓礼于法,将礼法密切结合,既增强德礼的规范作用,又赋予法律以亲和性。我国古代法律不仅对本国有巨大作用,而且对东亚诸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海年《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罗马法律被描述成罗马人“对世界历史最持久的贡献”。这项工作始于公元前451~前450年的十二铜表法,后被视为“平等法律”的源头,全体公民均平等地受这些观念的约束。它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市民法与万民法。它是通过吸收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实践发展而来的,并用法律方式确定下来。年复一年,每一条法令都受到检验、修正,或者延伸。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和古老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法学的兴起。……查士丁尼的法律改革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法所依据的立法原则都是罗马式的。

——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相似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马法相比,中华法系的突出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7.伯里克利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由此可见伯里克利主张

A.法律至上                    B.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C.主权在民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就在他交出核按纽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它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苏联的解体         B.朝鲜的分裂

C.两极格局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促进新型区域合作,注重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A. 维护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B. 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C. 推动中国与世界接轨             D. 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古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抨击的这种现象,最终导致(  

A.靖难之役    B.澶渊之盟    C.南宋灭亡    D.清军入关

列宁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农经济占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没有这种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列宁这一认识(   

A. 否认俄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 为斯大林体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C. 推动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针对现实思考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10.“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影响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③封建势力的阻挠;④自然经济的阻碍

A            B          C②③    D  

如果将成语“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