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 .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 .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 .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下面为1895年和1898年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主要代表刊物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年

7

3

42.9%

《笑林报》《大观报》《万国公报》

1898年

47

39

83%

《通俗报》《格致新报》《时务日报》

A . 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 B .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 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 D . 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创举。而孔子的仁有四个层面: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四个因素构成有机整体。孔子仁学反映出的精神特征是(   )
A . 实用理性 B . 心理情感 C . 内在约束 D . 原始人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的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的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材料二:由于地理条件便于攻伐,加之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大一统的强烈意识,各邦国都努力开疆拓土,以求统一天下。于是,强凌弱、众暴寡的吞邦灭国战争连年不断。通过兼并战争,合为战国七雄,最后,秦国扫六合定一统,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领土大帝国。在这种诉诸灭国战争以求“天下归一”的历史环境中,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被采用和推广,官僚制度逐步完备,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君主专制势必成为最终的历史归宿。

——摘编自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在国家体制上的不同,并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1937年9月,时任八路军旅长的陈赓在日记中写到:“这是红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意义是无穷的: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单纯的防御只有丧失土地。”据此推知,当时中共中央抗日战略部署是(   )
A . 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 B . 配合正面战场、实行阵地作战 C . 开辟东方战场、配合盟军作战 D . 发动百团大战、打破囚笼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特有的矛盾因此而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解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摘选自陈强、郭起《回到延安.重温中国共产党扭转乾坤的辉煌岁月》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并简述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党的建设角度概述在延安时期开展的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其体现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精髓的意义。 
赫鲁晓夫执政后,从 1956 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 1957 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报酬的形式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 到 1960 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 62%。这说明改革(   )
A . 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B . 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C . 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假设甲、乙、丙、丁是商周时代的人,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 . 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 . 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 D . 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
道光三年,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记”票号,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

A . 保险公司 B . 银行 C . 通信公司 D . 交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原因          B.两者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C.二者之间的斗争促成了梭伦改革        D.梭伦改革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在已潜藏了多年,……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材料二  西方学者约翰·尤·内夫曾说:“我们发觉……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一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请回答:

1)有人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首先爆发工业革命,“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对此,你有何态度?据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2)据材料二判断约翰·尤·内夫讲这段话的时期,并简述理由。他认为“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提出的依据。

 1897年,在时任广西按察使蔡希邠的大力支持下,康有为在桂林成立了圣学会,创办了广仁学堂和《广仁报》,桂林随之成为维新运动的活跃地区之一。这一事例说明了

A. 维新派在桂林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B. 桂林的维新运动影响到了全国

C. 维新派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康有为从桂林开始宣传维新变法

 2015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

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儒家思想具有世界影响力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漕渠   D.白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回答下题。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根源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军队根据最高统帅部战略决策,在大别山要隘部署了兵力,安设重炮,以迎击陆路进攻之敌;同时,在长江敷设水雷,沿江配备相当兵力,与之节节抵抗,以阻挡日军溯江西上。”材料反映的战略部署是

A.广州会战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掌握军权,担任安全保卫     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帝国的年代:1875-1914》是它的第三部,其中的第一章概述如下:
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配了1875年至1914年这一帝国时代。一方面,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伟大革新,并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反叛和革命的合并力量。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上述内容中提取一个叙述,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叙述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