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孔子把“孝顺父母、顺从兄长”作为仁的根本,孟子认为“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反映出(   )
A . 儒学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B . 孔孟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C . 儒家思想治国安邦的理念 D . 家庭伦理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③②①④ B . ④②③①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④①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 (3)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956年4月,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       )
A . 团结——批评——团结 B . 大鸣大放 C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声明:“帝国不介入,专注于中国事变。”1940年日本估计欧战将很快结束,必须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南进政策意旨日本侵华后向东南亚扩张)。7月27日,联席会议具体制定了南进的方针政策。1941年4月17日,日本大本营陆海军部作出了《对南方施策纲要》的新决定,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1939年9月到l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两成,其余一成留在本国,三成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四成配置在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队,负有确保中国内陆作战的任务,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 (2) 如何理解二战初期中国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衰落对当前重树家训的历史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它们还通过各种限制措施,承担起保护其国内市场免受进口冲击的重担。……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关税、进口配额和国际协定等形式出现的一系列报复性和防御性措施的出台。

                                           ——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前看·在路上》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但它仍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人们还在酝酿筹建一个新的真正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原由。美国就曾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无理地取消过波兰的最惠国待遇;许多缔约国也常利用一般禁止量限制原则的例外,大量采用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材料三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材料四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怎样的贸易政策?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

  2. (2)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必要性。

  3. (3)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世贸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拿破仑于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登上法兰西第一执政的宝座。1804年11月6日全民公投决定改法兰西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任皇帝,加冕时拿破仑丝毫不对教皇表示尊敬,从教皇手中直接抢过皇冠自己戴上,拿破仑称帝从根本上反映了


A . 封建教皇力量小 B . 热月党人代表人民的利益 C . 资产阶级建立正常统治秩序的要求 D . 全国人民希望恢复帝制题意。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守旧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到甲午后则基本上可以说失语了。清季末出现的革命党人,虽仍以读书人为核心,但他们所言的“革命”,已经是与以前不同的革命了。材料中提到的“革命党人”(    )
A . 已经有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B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 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转变 D . 推动中国政治机构向现代的转型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美国、英国与苏联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划分问题上,开始打起各自的算盘。在中国抗战问题上,美英认为:已经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达六年之久并做出巨大牺牲的中国,无论是对日作战还是战后有效地遏制苏联的势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样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围绕中国是否加入同盟,以美英为一方与苏联之间不断进行讨价还价。

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在莫斯科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声明:四国将采取联合行动,誓将这场反抗各自敌人的战争进行到底。四国认为,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必要在国家不分大小、主权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尽早建立一个公认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叶永坚《傅秉常与美英苏中<普遍安全宣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普遍安全宣言》签订时“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普遍安全宣言》签订的意义。

引发英国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是(   

A.亨利八世  B.亨利六世 C.亨利九世   D.亨利七世

(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贝多芬曾说: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该作品(  )

A.采取了现实主义手法

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开创了现代主义先河

D.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世流品 ,可谓混淆之极。婚娶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姻观的变革中 ,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摘编自刘超《青年婚恋观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 1949—1978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二) 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 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 ,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 , 谈谈你对婚恋观变迁的认识。

右图是2009119,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德国人民    

推倒了竖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柏林

的情景。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庆祝的原因是柏林墙

的倒塌

A.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B.结束了美苏军事占领,被占领土收复

C.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民族统一

D.结束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A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B儒家官学地位逐渐确立

C各派思想已与儒家思想相互糅合               D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

唐代吴兢所撰《贞观政要·论封建》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对这则史料评述正确的是

A.唐太宗认为“封建亲贤”是西周统治长久的原因之一

B.唐太宗认为秦帝王暴政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C.唐太宗对实行井田制持批评态度

D.唐太宗所论“封建”指的是郡国并行制度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杂志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
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
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16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二  1933517,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13,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527,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中国古代政体的根本不同。(4分)

材料三  19531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4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备哪些特点?(6分)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主要表明
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 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C.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 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