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卡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距今约6000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一座城市遗址。这些城市遗址的出现是(   )
A . 农耕生产的结果 B . 社会分工的需求 C . 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D . 国家出现的必然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   )
A . 产生职业商人 B .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 . 集镇夜市兴旺 D . 形成大的商帮
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与它采取的对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廷颁旨:“自今海外诸夷及其朝贡者,抽分如例,或不赉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绝之。”原在正德初年已经开始放宽的对海外各国来华贸易活动的贡期和勘合要求,此时完全收紧,实际上是重申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的明初规定。明王朝从而恢复了明初将海外贸易全部控制在官营朝贡贸易唯一孔道的做法。…这一政策的实施,造成的恶果十分明显:“由是番舶几绝”。

一一摘自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探研》

材料二: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渐次完成,机器化的生产大量增加,市场固待开扩,原料亦须争取。印度早为所有,又占领了新加坡,控制了东入太平洋的海道要冲,再使英人不安于现状。地大物博的中国门户必须进一步地打开,中西的关系必须修正,无论中国是否情愿,已是势在必行。

一一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一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王朝“将海外贸易全部控制在官营朝贡贸易唯一孔道的做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及“恶果”。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英国发动战争的意图。结合所学,写出鸦片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标志性事件。试从经济角度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②阐述中共十八大以来“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是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
在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各种评价中,恩格斯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这反映了该宪法(   )
A . 体现公正民主原则 B . 带有种族歧视烙印 C . 符合全体国民意愿 D . 尊重黑人奴隶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国别

公司

船只(艘)

吨位

1875

中国

招商局

4

5860

1887

英国

太谷、怡和

7

13922

1898

日本

大阪

4

6581

1899

德国

瑞记、美最时

5

5743







材料三 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 (1) 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经济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出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 (3) 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原棉“售与外洋,为数甚巨”。“原来的土法轧花(即剥除棉花籽)不能胜任,日本轧花机乘机输入,不久民族机器厂即开始仿制(轧花机)”。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民族纺织业也逐渐兴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大生纱厂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衍变;而通海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如水资源污染、农田减产等问题,也初露端倪。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机器棉纺织业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 . 陈玉成退守庐州 B . 1856年天京内乱 C . 天京被困 D . 安庆失陷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A . 始终维护平民利益 B .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 . 保护私有财产,公正至上 D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5世纪,意大利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当时的先进人士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据此可知,当时(   )
A . 宗教信仰意识日益淡薄 B . 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C . 教育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 人文主义精神迎来了发展
唐太宗对秦政多有批评,常以秦皇暴虐、汉武骄奢戒,然而他说:“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    )
A . 废分封,置郡县 B . 统一全国,开拓疆域 C . 实行皇帝制度 D .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世纪中叶

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一利物浦)运行。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00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19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

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21世纪以来

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2005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并与17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连通欧亚高速铁路网络。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住宅区变得空荡荡,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有可能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上海的原因 B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洋务运动的兴起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现象始于(    )

A . 秦代 B . 汉代 C . 唐代 D . 宋代

(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4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礼的观念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摘自《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摘自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围,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摘自北宋《富国论》

    问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什么问题?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读表1,为解决表格所示问题,中国政府(  )

1  1950—1953年粮食需求量和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

1950

1951

1952

1953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A.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B.加速发展工业建设

C.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D.实行全民公私合营

15.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1927年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本质上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等最终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宋代程颢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明末清初黄宗羲则指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这表明黄宗羲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 提倡君臣关系的平等性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价值
D.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