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明廷颁旨:“自今海外诸夷及其朝贡者,抽分如例,或不赉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绝之。”原在正德初年已经开始放宽的对海外各国来华贸易活动的贡期和勘合要求,此时完全收紧,实际上是重申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的明初规定。明王朝从而恢复了明初将海外贸易全部控制在官营朝贡贸易唯一孔道的做法。…这一政策的实施,造成的恶果十分明显:“由是番舶几绝”。
一一摘自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探研》
材料二: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渐次完成,机器化的生产大量增加,市场固待开扩,原料亦须争取。印度早为所有,又占领了新加坡,控制了东入太平洋的海道要冲,再使英人不安于现状。地大物博的中国门户必须进一步地打开,中西的关系必须修正,无论中国是否情愿,已是势在必行。
一一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一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 国别 | 公司 | 船只(艘) | 吨位 |
1875 | 中国 | 招商局 | 4 | 5860 |
1887 | 英国 | 太谷、怡和 | 7 | 13922 |
1898 | 日本 | 大阪 | 4 | 6581 |
1899 | 德国 | 瑞记、美最时 | 5 | 5743 |
材料三 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原棉“售与外洋,为数甚巨”。“原来的土法轧花(即剥除棉花籽)不能胜任,日本轧花机乘机输入,不久民族机器厂即开始仿制(轧花机)”。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民族纺织业也逐渐兴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大生纱厂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衍变;而通海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如水资源污染、农田减产等问题,也初露端倪。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材料: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世纪中叶 |
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一利物浦)运行。 |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 |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00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19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 |
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
21世纪以来 |
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2005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并与17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连通欧亚高速铁路网络。 |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4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礼的观念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摘自《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摘自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围,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摘自北宋《富国论》
问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什么问题?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读表1,为解决表格所示问题,中国政府( )
表1 1950—1953年粮食需求量和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
粮食需求量 | 100 | 147 | 228 | 350 |
粮食产量 | 100 | 117 | 128 | 154 |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A.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B.加速发展工业建设
C.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D.实行全民公私合营
15.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1927年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本质上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等最终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转入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