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了(    )
A . 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 . 文艺复兴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 . 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 D . 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A . 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 B . 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C . 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 D . 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 .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 . 协理奏章 B . 参与决策 C . 执行政令 D . 监察百官
1954年宪法全民讨论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   )

阶段

时间

讨论的对象

范围

第一阶段

1954年4月上旬至5月底

草案初稿

国家和各大行政区一些重要机构

第二阶段

1954年6月至9月

宪法草案

全国民众

A . 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B . 体现了群众自治原则 C . 使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 . 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其咎。”该学者评价的这一选官制度(   )

①由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②选才过程体现出开放和公平的特征

③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主要依据④较好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西周初期,王畿的空间范围远在各诸侯国之上,此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战国时期,王畿的范围缩小,此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源在于(   )
A . 周王实际权力弱化 B . 天子经济实力削弱 C . 分封制度逐渐解体 D .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抨击秦的专制暴政 B . 否定中央集权制度 C . 主张恢复分封制度 D . 肯定秦的郡县制度
“中国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中国提出上述奋斗目标,是为了(   )
A . 团结各阶层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 实现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略 C . 实现民族团结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 . 团结各阶层力量反对蒋介石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政府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体现了(  )
A . 联邦制原则 B . 分权制衡原则 C . 共和原则 D . 司法独立原则
某同学在观看《欧洲名城保护》电视节目时,看到了下面两个镜头:

镜头一 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虽花多年时间刚刚修好,但石墙残破如故。实际上修复工作只是新补上了一小块经考证的檐口,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神庙周围环境清洁,游客都与遗迹保持着一定距离欣赏,绝无喧哗之声。主持人采访了几位外国游客,他们普遍认为文物应保留原样,越原始越好,使后人对那时的事物有良好的回忆。

镜头二 主持人介绍到,法国早在1913年就制定了非常严格、明确的古建筑保护法,例如规定古建筑及其方圆五百米内的景物未经政府允许不得变动;法国中小学都开设历史遗产课,并有一周的参观学习时间。……

请回答:

  1. (1) 看了这个节目,该同学认为欧洲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许多做法能给我们提供借鉴。那么你觉得应从中借鉴什么呢?写下你的看法与他交流一下。

  2. (2) 作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克孜尔千佛洞,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但现在石窟墙壁上有多个深深的“大手印”(如图)。这些手印并非古人留下的印记,而是不文明游客偷偷用手触摸墙壁、石柱,天长日久而形成的“杰作”。假如你是一名游客,面对这类行为,你会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一条:“联邦对于各邦赋税之征收与征收之种类,如认为必要时,得以立法手续,以章则规定其性质及征收方法,使得保持重要之社会利益及免除下列弊病……”。由此可基本判断德意志帝国是(  )

A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国家 B . 中央集权的国家 C . 地方分权的国家 D . 赋税制度统一的国家
据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周礼》记载:“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 已构建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 B . 郡县制度已经形成 C . 基层自治与国家统治的融合 D . 宗法制度深入基层

北京时间2008925日,我国航天工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进行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这标志着我国      

A.在航天领域已经超越世界发达国家        B.积极追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C.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完成                D.已经完成民族振兴大业

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家国

年份 

捷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

68%

66%

29%

33%

1952

29%

29%

15%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华约组织成立

C.经互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

虎豹

金笄花

云雁

虎豹

素金

白鹤

银笄花

鹭鹜

素银

鹧鸪

素银

黄鹂

犀牛

乌角

鹌鹑

海马

乌角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风凰网》

请回答:

(1)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

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唐代       D、宋代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