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把人们想疯了 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材料主要表明(   )
A . 政府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C .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D . 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
A . 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 . 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C . 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D .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 (1) 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 . 山东富有革命传统 B . 维新派暗中支持义和团 C . 山东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D . 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中心。从如图(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   )

     

A . 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B . 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 C .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1937年10月9日,《抗战》刊登一篇题为“心劳日拙”的报道,嘲讽日本的欺骗宣传黔驴技穷。文章以讽刺的口吻写到“日本正派了好几个活人赴欧美宣传,以为又可以大大欺骗一番,不料美国总统罗斯福一鸣惊人,发表演说痛斥横行违法的国家”。这说明(    )
A .   中国抗战得到欧美国家广泛支持 B . 中国媒体积极塑造抗战正义形象 C . 日本利用欺骗宣传谋取国际同情 D . 《抗战》报道树立国人必胜信心
《全球通史》写道:“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了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上述材料讲述的时代( )
A . 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B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 . 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D . 荷兰已经成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薄伽丘的《十日谈》多半故事都是以爱情等为主题,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
A . 反对禁欲主义 B . 主张恋爱自由 C . 推动文学创作 D . 放弃宗教信仰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墨子则提出“节用”“兼爱”的主张。据此可知,两者都强调(    )
A . 个人的人格修养 B . 礼乐制度的约束 C . 爱没有等级差别 D . 以礼节制人性恶
(百年辛亥)

材料一:(法国)在1875年通过了(仅以一票之优势)系列基本法律,宣布法国为第三共和国。……第三共和国尽管宪法上存在着种种缺陷,却勉力维持到了1940年,比1789年以来任何法国政治体系都要长得多。它能够获得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法国其他制度——比如家庭、司法和警察等的稳定性。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1912年初,孙中山亲自设计了两枚辛亥革命纪念邮票,可惜后来政局风云变幻,这两枚邮票仅出了样张而未公开正式发行。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前夕,一直珍藏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这两组珍邮终于向社会公开露面了。

材料三:“辛亥革命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另一个则存在于人们心里,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能够获得长寿”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认为更为关键的因素有哪些?
  2. (2) 材料二的两枚邮票中都书写有中文和法文。有史学家认为这寓意着辛亥革命与法国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请依据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3. (3) 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的“两个”“辛亥革命”的含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列宁主张(   )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退出一战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废除新经济政策
梭伦颁布的“解负令”的内容是 

A . 解除一切公民的债务 B . 使因为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C . 解放城邦的奴隶 D . 减轻公民的负担
材料 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刘秀随兄起兵于南阳,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25年,刘秀在南阳豪族和河北豪族的大力支持下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消灭割据势力,使政局稳定下来。他提倡“柔道”治国。经济上再次诙复三十而税一的旧制,下诏进行度田,清查天下田亩、人口。政治上“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逐渐削弱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主要功臣的权势,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文化上,刘秀大兴儒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以培养后备文官。刘秀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辉煌时代。

——摘躺自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治国之道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政策的意图
《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遗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遗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由此判断罗马法(    )
A . 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 . 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C .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 . 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有学者统计古代纪实小说《太平广记》中唐代妇女经商情况,大约有32人,其中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不详者6人,从事其他经营3人。由此可推断(   )
A . 唐代妇女经商成为普遍现象 B . 唐代妇女经商范围广种类全 C . 唐代妇女经商不占主导地位 D . 唐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1851年,为了应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巨额军费造成的财政危机,清政府令新兴的湘、淮军“就地筹饷”.并下旨各省“所有该部岁拨京饷,著准其本年为始,归人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律酌拨”,规定督抚每年向中央缴纳额定数量的白银。这一做法(   )
A . 缓和了满汉地主间的矛盾 B .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C . 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 . 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东方的借鉴学习  B.西方的殖民掠夺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加试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文字应出自   

A.《国富论》               B.《宣言》

C.《四月提纲》             D.《资本论》

19498月董必武在政协筹备会议上说:“‘新政协’这一名称已决定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由此推断,改名是为了有利于(  )

①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           ②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③筹建新中国                    ④使中国成为执政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