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用的,其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 . 耧车 B . 筒车 C . 犁耕法 D . 翻车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艺术,反而使程朱的真面目呈露出来。”这表明他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 是传统儒学的复兴 B . 意在弘扬中国文化 C . 稳定了儒学的地位 D . 有利于儒学新发展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下图为1928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孙中山纪念时表》(部分)广告。此广告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 . 手表在当时中国已广泛使用 C . 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D . 厂家营销注重名人效应策略
在17~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

①古典主义注重抒发个人思想感情②启蒙文学批判专制制度

③浪漫主义表现主观思想和个人感情④现实主义着力批判社会阴暗面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
A . 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 . 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 . 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 . 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
  2. (2)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 (3) 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 (4) 材料四中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其

A .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B . 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C .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 主张“中体西用”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
A .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C . 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096——1291年,教皇先后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主要是为了(  )


A . 扩大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 . 清除伊斯兰教 C . 扩张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 D . 维护教皇权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人认为东方民族是劣等民族。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游历中国之后却说,中国文化建立在比西方更人道、更文明的观念基础上。不安定和好斗造成罪恶,使生活充满了不惬意,西方变得更为堕落。这表明(  )
A . “一战”引发西方较为客观地反思东西方文明 B . 当时贫穷悲惨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比西方人幸福 C . 西方学者否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 D . 西方学者因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而抛弃西方文化
在四川方言实景剧《抓壮丁》中,国民党官僚到处抓青壮男丁充军,鱼肉乡里;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的宣传下,青年学子慷慨激昂,投笔从戎。发生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幕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  )

A .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 B . 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 C . 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D . 影响逐步扩大
如表是里根政府期间(1981-1989),税率变化情况表。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印证美国当时(   )

时间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档位

税率

档位

税率

1981年

14个

11%-50%

5个

15%、18%、30%、40%、46%

1988年

2个

15%和28%

3个

15%、25%、34%

A . 力图解决高赤字问题 B . 继续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 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 D . 用新自由主义思想应对困局
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冶铁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非洲最早出现冶铁技术 B . 古代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C . 古代文明交流尚未实现 D . 标志非洲进入文明时代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C.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代议制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抵抗,最能说明(   

A.国民政府认识到惟有抵抗才有出路           

B.国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

C.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      

D.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

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应是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 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以前的地方官制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溢立名目。南朝置有侨州郡县,形成“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局面,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由于官吏冗多,耗费了大量国家资财,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去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汉、魏时期,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用僚佐。至南北朝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地方佐吏已多由吏部选授。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确立了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的制度,并且还规定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隋文帝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僚属每年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背景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