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设置县,县下设置村,分别派省长和县长管理。这说明(    )
A . 笈多帝国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B . 笈多帝国专制色彩浓厚 C . 笈多帝国重视宗教在维护自身统治中的作用 D . 笈多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9-20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下列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 .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B . 麦克斯韦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人类用电的新时代 C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 D .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 . 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 . 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 . 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 . 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1. (1) 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 (2) 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3. (3) 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615032356 B . 图片_x0020_100003 C . 图片_x0020_100004 D . 图片_x0020_100005
明清很多小说注重描写商人的活动,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并初步表现出抨击封建制度、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现世幸福、逐利生财等新思想。导致这些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包括(    )
A .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 工商城镇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 C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这表明孙中山(    )
A . 奋斗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 B . 与中共在民生问题上认识完全一致 C . 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D . 把民生问题作为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比例代表制④少数人的民主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下图是影片《我和我的家乡》的宣传海报,这部影片由5个小故事组成,为观众全面展现了5G、网约车、直播带货、无人机物流等热点下的中国风貌,对外传达了5G时代已经全面来临,我们的家乡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列选项与影片展示的情景息息相关的是(   )

A . 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 B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C . 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的建成 D . 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
据薄一波回忆说:“当时(1958年)甘肃的省委书记告诉我,有的干部执行这个口号很积极,看到过路的人走了很远,还强拉他回来,说天晚了还不吃饭?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三大改造的推行激进 B .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D . 农村经济改革成效大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赫鲁晓夫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带来这一变化的改革政策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建立人民公社 C .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 实行对外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

材料二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民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各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它附属地作为私产。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节选自1861年“二一九法令”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3分)材料二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3分)

(3)有人说:“二一九法令”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

18.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这一观点

A.认为科技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基               B.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

C.认为经典力学促进了社会进步              D.辩证看待经典力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統一”“内政之统一”等,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辛玄革命失败后,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孙中山无论在言论上或行动上都更加重视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不能分裂,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祖国统一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到,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巨大变化。这巨大变化是指(    )

A.民族工业发展   B.社会生活变迁    C.政治制度变革   D.文化思想进步

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①火车②轮船③汽车④飞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匠正确途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