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著作,从此书中可能读到的信息是(  )
A . 按地力、节气播种的方法 B . 粟、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栽培方法 C . 曲辕犁等农具的应用技术 D . 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方法
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描写了唐都长安城元宵节的盛景,“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则有“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的诗句,描写了扬州城的繁华,这反映了唐朝(   )
A . 商品种类的丰富 B . 诗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C . 城市管理的变化 D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还需经过吏部考核后才能任官。宋代,科举考试合格者即可直接任官。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科举程序的完善 B . 体现了政府人才观的变化 C . 体现出官僚政治的发展 D . 导致了宋代冗官冗兵现象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 .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 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 .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董其昌是明朝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他意在强调绘画应(   )
A . 效仿古人 B . 师法自然 C . 以形写神 D . 以心为本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 .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 .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 .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左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  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右上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伏尔泰在《萨帕塔的疑问》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萨帕塔是神教人员的候选人,他天真地问:‘我们如何进一步说明我们烧死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是四千年前上帝的选民?’……萨帕塔得不到答复,索性极其单纯地宣讲起神来。”伏尔泰意在说明(    )

A . 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性 B . 文艺复兴缺乏群众基础 C . 萨帕塔对宗教信仰盲从 D . 基督教神权统治虚伪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道子活跃于盛唐,在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一说山水画之变由他开始。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之“吴带当风”。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世谓之“吴装”。他通过墨线的肥瘦抑扬,表现出物象的运动感和力量感,为白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笔法流转洗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后人将他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以区别于顾恺之和陆探微劲紧联绵的“密体”。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并且将他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与诗人杜甫、散文家韩愈、书法家颜真卿并列,极赞道:“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他被后世尊为“画圣”,被民间工匠尊为祖师,对以后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和白描画风影响极大。

——根据《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吴道子》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道子的绘画风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道子绘画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
有学者指出,“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发生这一显著变化的前提是(   )
A .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B . 封建政府大力推广 C .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 . 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

A . 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 . 批评太监干政 C . 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 . 批评皇权过重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

A . 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 B .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 . 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 . 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如表为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表(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它表明(  )

图片_x0020_100005

A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 B . 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一直盛行 C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需要不断调整 D . 自由放任政策始终占主导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至清约两千年间,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继续西传并没有因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衰弱以及中外间的战争而中断,西欧建立了一批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中国经典的翻译介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文化西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对西方社会的实际影响都比17、18世纪有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文明与世界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

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取得关键性胜利是在( )

A . B . 西汉武帝时 C . 北宋 D . 明太祖时
下表是民族实业家陈启源的生平简介。据此可知(    )

1834年

生于以“农桑为业”的家庭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

出洋谋生,经营纱绸,获利颇丰,却未尝废农桑之心,在考察外国机器之学时受到启发,拟回国仿制,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

1873年

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81年

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几年后迁回)。

20世纪初

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

A . 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 . 逐渐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C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 . 官僚资本压迫导致缫丝厂曲折发展

30、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289日《中英南京条约》: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害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既嗣后世袭王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60年10月24《中英北京条约》:“将粤东九龙司一区(按: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付予大英君主并历后嗣,并归属香港界内。”1898年6月9《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200多个小岛屿(新界,约占香港地区总面积的91%),租借期99年。

材料二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开始了3年零8个月的日占期。194210月中英谈判中,国民政府要求终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收回新界,遭英方拒绝。在194311月开罗会议上,丘吉尔公开反对在亚洲及中国实行大西洋宪章,并声称要让英国国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他说: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只要我在白厅一天,我就要坚持这些传统和维护大英帝国。

材料三 19829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和美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叛,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问题?丘吉尔所谓的传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2)

(3)材料三反映出的原则立场是什么?此后中英两国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谈判的结果是什么?(2)

(4)从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不同结果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或结论?(3)

24.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该运动的发起国是(   

  A.中国、印度、埃及    B.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中国、越南、印度    D.南斯拉夫、印度、埃及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恩来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继续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B.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战略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D.过渡时期总路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