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 朝议裁决 B . 皇帝独裁 C . 世袭传承 D . 政务繁忙
李治安说:“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央集权为主体,适当添入地方分权的若干内容,应是比较合理和有益的。”下列制度中符合其说法的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郡国并行制
下图为1983-2007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及增速统计图。导致这一时期农民工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 国民经济体制改革 C . 农民文化水平提高 D .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元朝时,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
A . 扬州 B . 广州 C . 泉州 D . 上海
朱熹指出:“‘人心,人欲也’,此语有病。虽上智,不能无此(人心),岂可谓全不是。”据此可知,朱熹(    )
A . 主张人心即是天理 B . 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 . 要用天理压制人的欲望 D . 对人的自然需要有所肯定
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而受监禁、驱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

A .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 B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 C . 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 D . 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上海取代了广州的贸易中心地位 C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 .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慈禧在逃往西安途中发布了“预约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1903年前后,上至普遍奏折、中至著述翻译、下至寻常报刊,“朝野上下,鉴于时局之贴危,谓救亡之方只在立宪,莫不以此为请。”1904年的日俄战争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的例子求采用立宪政体以成为富强之国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底,以载泽等五大臣为主要成员的考察团,出使西方,开始对东西政治展开了综合察考。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预备立宪诏”,保证“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强调“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规定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人身自由等权利。颁行《法院编制法》草案,规定了审判衙门通则、审判衙门等级及其案件管辖范围、审判衙门内检察厅之配置、司法行政职务及监督权等事项。

——摘编自季金华《清末宪政运动及其意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预备立宪”的积极意义。
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

A . 拥护三民主义 B . 主张维新变法 C . 赞成民主共和 D . 倾向民主革命
1953 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人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 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
A .   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 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 . 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D . 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原创)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努力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目标。回顾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上海浦东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4分)

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是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设置比较

——据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和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整理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书院课程与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的不同特点,并分别说明两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197911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从中可以推断的结论是

A.中美第一次打开了交往的大门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建交促成中日建交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即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②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③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④它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影响
A.
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右图是上海造币厂制作的卡尔·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章的背

  面。图案是一位妇女张开双臂护佑着一堵墙边的殉难者,这堵墙是

  某一次革命终结的地方。这堵具有特殊意义的殉难之墙位于

  A.英国伦敦    B.法国巴黎

  C.德国柏林    D.俄国莫斯科

孙中山坚决反对“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在他看来,“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将使中国陷入“四分五裂”,进而被西方列强瓜分而亡国。为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008年11月,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发表的《2025年的全球趋势》坦承:“今后15~90年里,对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际行为者更大的影响,但在一个多极世界上,它将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要小。”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基于当时
A.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B. 霸权主义影响力减弱
C. 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 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