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某同学在研究“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时发现,我国国企改革最早选择四川的六家企业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再向全国推开。这一“试点”的中心环节是(   )

A . 增强企业活力 B . 扩大企业自主权 C . 实行产权改革 D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是( )
A .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 .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 .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 . 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 . 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 . 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 . 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 .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 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 . 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 .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发起的运动是(    )
A . 华夫脱运动 B . 阿根廷工人罢工 C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孙中山所说的“不同”办法是指
①建立民国 ②扶助农工 ③平均地权 ④节制资本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   )
A . 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 . 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C . 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 . 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
A . 社会契约论 B . 人民主权说 C . 自由平等说 D . 三权分立学说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其吸引力的是(  )
A . 平均分配土地 B . 发展工商业 C . 建立民主政治 D . 兴办学校教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退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并促进世界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20世纪西方发展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在16世纪,荷兰商业船队是欧洲最大的。在荷兰独立前夕的16世纪60年代,仅荷兰省就拥有1800艘海船。1570年时,荷兰商船的运载量大约相当于法国、德国和英国船只运载量之和。若按人均运载量计算,荷兰相当于这三国人均水平的25倍。荷兰因此获得的称号是(    )
A . “无敌舰队” B . “海上马车夫” C . “日不落”帝国 D . “世界工厂”
  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为声援埃及和叙利亚,对偏袒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了禁运,使得油价暴涨,引发长期的“滞胀”现象。这说明了(    )
A . 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了世界经济主导权 B .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成果的脆弱性 C .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和政治紧密相连 D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两极对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对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其要点如下:

一、公开的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式缔结……

二、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行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均然……

……

四、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减至符合国内保安所需的最低限度。

五、……在决定关于主权的一切问题时,当地居民的利益,应与管治权待决的政府的正       当要求,获得同等的重视。

…………

十四、必须根据专门公约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目的在于使大小各国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节选自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美国在欧洲受挫,但它的扩张势头有增无减,它的目光自然要转向世界上其他地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在美国的战略上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挽回在巴黎和会上的损失,美国筹划召开一次新的国际会议。

——袁明《国际关系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2)结合材料二中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美国在欧洲受挫”?他在“新的国际会议中”取得了怎样的胜利?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反映了哪一环节(   

 

科技发明(件)

    

 

 

公元1400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

472

19

4%

453

96%

A、问题形成          B、史料整理       C、史料收集        D、历史解释

11.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还有一个部分…。”与“还有一个部分”最相关的是(  )

A.欧共体                B.欧盟                     C.不结盟运动        D.日本

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有学者在评论欧洲某一时期历史时,使用了“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的(    

A30年代后期              B40年代中期

 C60年代中期              D70年代初期近年来

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在1850年以前,帆船占世界航运的比重高达99%以上,而在 1899年时却不到1/4。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钢铁工业的进步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动力技术的革新      D.化学工业的突破

12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这表明此时西汉王朝已实行了(   )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中央监察制度      D.地方监察制度

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些记载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
B. 手工业者取得合法地位
C. 家庭手工业超过了官营
D. 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最近更新